〈財經觀察〉華航罷工 凸顯資本主義矛盾(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2/13 12:58 點閱 6199 次

華航罷工越演越烈,資方與勞方對峙衝突升高,媒體不斷揭露的停航班次與華航近台幣億元的營業利益損失,但是華航議題其實凸顯了更多本質上矛盾的經濟社會學的議題。

關係人的利益矛盾

在當代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浪潮中,公司做為一個法人實體,早已不是20世紀初資本主義赤裸裸所揭櫫的:「公司對社會唯一的責任就是賺錢,將股東的利益極大化。」今天最起碼的企業倫理教科書都說企業有6個「利害關係人」(six stake-holders):企業本身(即是股東)、顧客、員工、供應商、企業所在的當地社區、政府,

這6方關係人的利益矛盾,犬牙相錯,相生相剋:肥了股東就往往傷害顧客的荷包,反之亦然;壓榨員工的血汗就可以累積股東的權益,從華航的罷工實況,機師工會要求更多休息,排班鬆些,就會逼迫華航花費更多機師編制(而機師的高薪又直接反映在華航航班的維持成本),以上市公司華航而言,也不可能被任何工會綁架,而讓企業獲利的空間大幅壓縮。

勞資兩敗俱傷

只是此次華航帶頭罷工的機師們是不是真的有正當性嗎?兩位領頭罷工的華航女性機師太了解台灣的政經脈絡,乃至犧牲企業視為「聖牛」的顧客的基本權利,勞方實際上已經踩在紅線。

更有甚者,選在農曆春節9天連假罷工,重傷華航的商譽,讓全民咒罵,這樣的兩敗俱傷的行為,讓資方更義無反顧下狠手,斷了協商之路,這樣高度衝突性的勞資爭議,是有想迅速止血的意圖嗎?

凡是有理性的資方都知道,顧客忠誠度最根本,罷工進入第4天後,華航宣布受損害的散客,最多可以領回250美元的賠償;管理階層總算腦袋清楚,還能辨識清楚誰才是真的受害人?然而華航這次為何不能像上次罷工事件,速戰速決?關鍵是人事成本。

國際油價年年增加,加上華航人事成本已經高達220億元,每年以10%的速度激增,2018年又同意機師可以領飛安獎金(增加1億2000萬台幣),這樣步步高升的經營成本,反映在「股東權益」,明年股東大會時候,華航資方還能理直氣壯地面對高達7成的小股東嗎?

財政結構受到挑戰

從美國資本市場傳過來的「小股東行動主義」,早已宣告少數大股東「整碗端去」的時代已經過去,國際民航業競爭白熱化,加上廉價航空的「價格戰」,華航的財務結構本來就面臨很大挑戰,如果機師們只是站在自己是「委屈的、備受剝削的」的員工的單一角度,而不思考,華航公司這個「生命共同體」一旦被搞垮後,那麼只有相互毀滅。

面面俱到,同時照顧到6方利害關係人的勞資協商才是王道,這個過程非常需要互信基礎,而且不能只有自我中心的觀點,勞資可以聚焦技術性「飛行執勤時間」(FlightDutyPeriod,FDP)的操作性定義爭執,但是不要忘了,華航的股本達到542億元,而官股交通部就佔了3成,其他的7成是廣大的散戶投資人,至少有378億元是他們出錢的,吵鬧的勞資雙方有沒有想到他們?

要考慮基本利益

姑且不論華航的歷史包袱,經營一家上市公司,還是要回歸基本面,華航必須有合理的成本結構,和諧的勞資關係,才是賺錢的基盤,如果一家公司長期處於無法獲利,請問那個癡傻的散戶投資人會繼續把錢去買華航股票?而當股東人氣渙散,都跑光了,是不是要讓華航關門大吉呢?

罷工從來都不是只有勞方與資方兩造,其他四個利害關係人的基本利益都要納入考慮,否則無論哪個企業,都會面臨是否能順利經營下去的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