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現在流行搶當網紅,常變成打腫臉充胖子,明明不適合網路的人物也是粉墨上場,看得讓人啼笑皆非,難道政治人物做自己,顯示自己的本色很難嗎?小心網紅不僅當不成,反成網醜、網丑。
粉絲不等同選票
以2018的縣市長選舉的結果來看,臉書粉絲數並無法換成選票,例如柯文哲的臉書粉絲超過200萬人,丁守中的只有23萬人,但選舉結果柯文哲只贏了三千多票;同樣的,蘇貞昌的紛絲超過100萬人,侯友宜的約有40萬,但選舉結果侯友宜贏約30萬票,所以千萬不要把粉絲當作選票的保證。
當然粉絲是全世界性的,縣市長只有具備當地戶籍的才可以投票,所以這拿到總統選舉應該有用吧!可惜一個反例是2012年的法國總統大選,粉絲少的歐蘭德後來居上擊敗現任的沙克吉,所以政績和政見才是王道,粉絲數只能滿足虛榮心。
讓粉絲變助選員
不過網路能吸引粉絲和選票的最重要功能,就是賦權(empowerment)和參與(engagement),賦權就是讓粉絲變成助選員,可以配合政治人物的競選時程,積極參與助選活動,而這些都是透過網路來糾眾和聯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粉絲直接幫忙獻策、募款和競選,而非只是旁觀者在看熱鬧而已,這些才是真正成為網紅的技巧。
另外網路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溝通工具,例如黃國昌先在網路上宣布辭黨主席,隔天再開正式的記者會。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也首先在推特上宣布,幾年前紐約馬拉松因颶風災害而停辦的消息也是在推特上首先宣布,顯見網路已是溝通的重要工具。而選舉也要懂得利用網路,聽到選民心裡的話並把你的政見打進選民的心,這才能真正成為網紅。
政見、服務才是重點
網路是一項重要的選舉工具,但如何利用則是巧妙各有不同。網路號稱空軍,可以說現代的選舉,有空軍不一定成功,但沒有空軍一定失敗,所以政治人物注重網路是對的,但絕不是放一些生活照,或者偶爾的直播就可以成功。
1969年現代互聯網的雛型第一次建置成功,誰都想不到網路可以顛覆人類的生活和政治。世界因網路而縮小,家人和朋友卻因網路而疏離,真是網路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當政治人物沉迷於網路的吹捧聲之時,千萬不要忘了一句話,「沒有魔術,只有基本」(No magic, only basic),沒有政見和服務,網紅也都是虛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