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給魚吃 不教釣魚?(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9/01/07 13:27 點閱 2463 次

執政黨政府將以補助經濟弱勢及低薪者為名,鎖定月薪3萬以下的低薪族,做出一次性補助,預計金額為1萬元,這種「只給魚吃」的單次作法,豈是救行救市的具體作為?

執政黨去年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有一項很關鍵的因素就是經濟問題和勞工長期低薪,以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為例,「人進得來、貨賣得出去、高雄發大財」俗擱有力,當然這句標語實際執行就必須靠如何救行救市來降低負債,同時增加企業競爭力,才能讓勞工有機會消除低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2008年台灣金融海嘯時期,為了振興經濟救失業,以22K讓整體的薪資水準維持多年的低薪,如果以總統蔡英文說由於過去2年經濟有成長、稅收超過預期,所以要讓經濟弱勢及低薪者「分享經濟紅利」,應該從企業整體發展前瞻和薪資水準開始檢討,而不是「通通有獎」。

執政黨日前對救觀光提出的暖冬補助延續到今年起各縣市雨露均霑,長期而言,人民樂得省了荷包,也提振了消費,政府提撥的額度無上限,能否回歸到讓觀光周邊業者同時有感,當補助沒了以後,是否訂定配套措施,持續讓觀光業永續經營,人民也繼續挺國旅,這才是重點。

以港澳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為例,對勞工族簡單而言,薪資收入低於綜援計劃的標準即符合資格,本來依規定如失業或低收入者必須積極尋找全職工作或參加自力更生支援計劃,但就有些人為了領取可觀的綜援,不積極於工作或將薪資以多報少,就出現很大的漏洞。

以目前臺灣的經濟景氣而言,必須先刺激內需,縣市首長新手上路才逐步拼經濟當中,處於持平的企業也有待提高整體收益,政府應先從配合縣市政府和扶植企業做起,將整體內需經濟先往上拉抬,再擬出規定企業給薪合理的勞工薪資水準,才是共謀互助互利,給錢了事是最懶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