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最受矚目的新聞之一就是「假新聞」。自從前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自縊身亡的消息傳出後,蔡政府連續推出了各種打擊、遏止假新聞的措施,包括綠委提議修改《國家安全法》,將假新聞上綱到國安層次。
查出逾503筆假新聞
國安局即指示調查局等6大情治機關執行「訊安專案」,以「影響國家安全」、「詆毀國家元首」、「擾亂社會安定」、「扭曲政府政策」等四大項爭議訊息為監控內容,多個反民進黨和批評執政黨的臉書粉專遭到監控,甚至傳出被封鎖;NCC也積極投糾舉,強調將對假新聞開罰,最高可罰200萬元。
政院秘書長卓榮泰在民進黨中常會報告,行政院在5月成立「即時新聞專區」後,至今已經查出712則假新聞或是假消息,平均一個月出現近180則;卓榮泰說,「假新聞」泛濫,已全面影響國家安定,讓社會陷入動盪。
不過,行政院新聞傳播處當晚就澄清,之前計算錯誤,實際上自「即時新聞專區」成立至今,假新聞應該是503筆;行政院新傳處還表示:「特此更正,並向各界致歉。」原本要指責假新聞的政府新聞,反而成了假新聞,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有關假新聞,最令人關切的議題有二,一是,誰來認定何者為假新聞?身為行政機關的NCC是否適合擔任新聞守門人的角色?其次,相關機構投入大量資源、人力,追查假新聞,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假新聞」一詞成為顯學,可能跟美國總統川普有關。眾所皆知,從競選開始,川普就跟美國主流媒體結下樑子,即使上任已超過一年半,他與主流媒體之間的關係仍未見改善。近日還引發全美超過350家新聞機構大串連,共同發表社論反擊川普;而美國參議院也在同一天無異議通過決議案,力挺媒體,捍衛新聞自由。
川普反媒體的結果造成了美國信任的崩解、社會的分裂,他自己也沒有得到所謂的「平反」。
變相箝制言論自由
身兼民進黨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並未太過強調假新聞種種;但是隨著選舉日近,蔡英文在近日輔選時多次提及對假新聞越來越多、「傳來傳去」的不滿;而整個民進黨政府追查假新聞的動作似乎也因而越來越積極。這純粹是時機上的巧合還是民進黨的選戰策略,確實啟人疑竇。
此外,各政府單位有沒有必要大張旗鼓查假緝假新聞,甚至把打擊假新聞當作最重要的施政任務,有待商榷。
尤其是新聞是真是假,如果由行政單位認定,很容易會掉入「反對者為假」的陷阱中,意即不贊同政府的言論就被認定假是新聞。如此一來,所謂的打假,其實已是變相的箝制言論自由。這是標榜民主、進步的蔡政府所不當為。
不如管好官員嘴巴
其實政府擁有各種資源,對付假新聞可以透過新聞稿、記者會、上媒體說明,或是與當事人面對面等,進行澄清或說明,沒有必要自己跳進去審核新聞真假,這種動作人民厭惡,也無助提升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政府官員自己的發言要嚴謹,不要習慣性的信口開河。與其天天恫嚇人民不要傳播假新聞,蔡政府不如管好官員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