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煩惱大不同 傾聽討論是關鍵

陳睿仁 2018/08/27 18:10 點閱 15268 次
兒福聯盟表示,家長和孩童對煩惱的解讀可能不一樣,雙方要互相理解才能有效處理問題。(photo by 陳睿仁/台灣醒報)
兒福聯盟表示,家長和孩童對煩惱的解讀可能不一樣,雙方要互相理解才能有效處理問題。(photo by 陳睿仁/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陳睿仁台北報導】你的煩惱不是我的煩惱!兒福聯盟27日發表統計表示,兒童最主要的煩惱是同儕相處,青少年主要的煩惱是心理健康,反觀家長最擔心孩童的生理健康,親子兩代的煩惱並不相同。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即便是相同的問題,孩童與家長擔心的重點也可能不一樣,家長應更多傾聽孩童心聲,才能有效協助孩子面對問題。

兒福聯盟27日召開兒少煩惱與家長教養分析記者會。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兒福聯盟針對過去3年的電話諮詢內容分析後發現,兒童煩惱前三名分別為同儕相處(25.3%)、課業壓力(16.3%)和霸凌(15.4%),青少年煩惱前三名則是心理健康(25.3%)、同儕相處(22.7%)和師生衝突(16.8%)。家長最擔憂的反而是孩童生理健康(39.5%),其次依序為課業問題(16.7%)和同儕相處(14.8%)。

白麗芳解釋,雖然孩童和家長都對課業和同儕問題有煩惱,但兩者對問題的本質有不同的理解,使得問題難以解決。她以學習成績和為例,家長擔心的可能是孩童成績跟不上,但孩童煩惱的則是作業寫不完,使得親子兩代在問題的處理方法和態度上截然不同。

活動現場特別邀請兩對親子進行「親子調查局」遊戲,由孩童先行答題,家長再嘗試給出和自己孩童相同的答案。不過兩位家長都接連猜中自己孩子的回答,讓帶活動的蔡依儒主任只能笑笑地表示,希望全台家長都如此了解小孩。

蔡依儒補充,家長要先理解孩子的心情和事情全貌,雙方才能討論如何處理。「有時孩子想尋求家長協助,但有時候他們只是想跟家長說明,他們其實會自己處理問題。」她也補充,孩童在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煩惱,家長每天都要去了解孩童。白麗芳也呼籲,家長應謹記傾聽「心」聲、「理」性討論和「學」習成長的「心理學」三步驟,即可有效協助孩童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