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政治」是一種理想,不易成為事實。但包容各種色彩的人士為全民服務,形成「全彩建設」,卻可能是未來的希望。
政治的態度與行為有3塊:政治認同、政治制度、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應競爭
「公共政策」包括解決民生問題和執行的治理能力,與人民生活最息息相關,偏偏公共政策經常不容易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核能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經濟效能言是正面的,但就安全言則不可能有萬分之萬的保證。正反雙方必須充分向人民說明,經過分析、辯論,最後尊重較多數的選擇、甚至分區的選擇。
「治理能力」中的清廉只是最低門檻,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學觀念、企畫與實施方法、以及接棒永續經營的胸襟。臺灣光復後曾有「工程師治國」的階段:經由土地改革、國民教育奠基、十大建設升級、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再實現政治開放,是人類史上最快達成這些目標者。
蔣經國總統促成臺灣經濟自由化後,立刻就放下權力、引導向民主法治化前進,實在是非凡的抉擇。大陸在跟進經濟自由化之後,近年國家表現也突飛猛進。但大陸違法違紀行為者中,國家級領導人員近10名,中小官員更超過100萬名!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為何有這麼高比例的官員貪腐?
歷史早已給了答案:權力必腐,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敗。大陸當前的現象,並不值得讚美,反而更應戒懼!所以就公共政策而言,必須維護兩黨、多黨政治,我們不願見到一黨專政,必須藍綠並立!
政治制度:有共識
「政治制度」是藍綠最有共識,但部分政治人物不願承認、甚至言行不一的一塊,就是臺灣絕大多數人民都追求的「民主法治」制度。臺灣最能夠與大陸競爭的優勢、最能吸引全球華人嚮往、最能爭取國際先進國家支持的訴求,也是實行「民主法治」的制度。
當然,國民黨內仍然存在部分維持宮庭思想的人物,民進黨內也有部分擁有革命後當皇帝行為的權貴。這些是人性的必然,苛責無任何效果,而必須以制度匡正。
幸而臺灣很早就推動民主法治的國民教育,我們期待大家都能夠站出來,展示「民主法治」就是臺灣價值,更是臺灣團結的基礎!競爭經過多數決之後,應該就是合作的開始。
政治認同:可相通
「政治認同」表面上看起來兩黨不同,實質上卻相通。臺灣當前最大的衝突與混亂,就是政治認同,而與民進黨的「初心與良心」息息相關。
民進黨的初心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亦即臺灣與大陸政治制度不同,但在文化與經濟上應密切合作,其實質內容正是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再加上96以後所有的總統都是由臺灣人民選出,臺灣也已經沒有主權的問題。
許多人以為蔡總統和洪秀柱的主張相反,但兩岸關係在終點線只有2種:和平或戰爭。蔡總統和洪秀柱都是主張和平解決,所以兩位實是同一顆骰子的兩面,點數或有差距,還是並存在一個共同體之上。
我們希望政治領導人要勇敢說出來:人民認同的是和平、不是仇恨,是合作、不是撕裂。不要因為政權的競爭,而製造內部的認同衝突。
臺灣要像鑽石一樣,要有多元向面的和平吸引光芒、團結的堅強力量,繼領導大中華區創造經濟自由化奇蹟之後,要再一次擔任領航者,期待藍綠相互競爭制衡,證明華人的民主法治化、政治全彩化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