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王慶宇綜合報導】歐洲汽車業造假排氣數據是業界常態。福斯汽車因為2015年被美國環保署抓到竄改排氣數據而被重罰,損失慘重。但《金融時報》一篇分析指出,其實其他歐洲汽車公司也都利用法規漏洞,對排氣數據造假。在歐盟沒有統一強制力與十分仰賴汽車財團的情況下,狀況恐怕不會得到改善。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一項福斯的內部調查發現,許多歐洲汽車業者到現在還是會透過「合法但極度糟糕」的方法造假實驗室的排氣數據。統計顯示,這些車輛的實驗室排氣數據與實際的上路排氣數據相差甚大。
當汽車要準備進行排氣測試時,汽車業者會中斷內部發電機的連線,使其無法對汽車電池充電,也降低排氣量。而此時的排檔也會被設定在高檔位,使燃油效率比一般檔位來得高。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險,汽車充電電池更會事先充滿,因此無須耗油充電。
而輪胎也是動手腳的對象之一。進實驗室時,汽車公司會更改輪距、輪軸設定、安裝特殊輪胎或過度充氣來降低輪胎的摩擦力。為了達到最佳空氣動力,車身的凹洞如門把、車門縫等,都會被封死,最大程度地降低摩擦力。
根據國際乾淨運輸委員會的統計,2001年至2013年實驗室數據與實際上路數據的差異從8%上升到31%,但2016年就已經達到42%。《排氣分析》的執行長莫爾登表示,這些偷吃步的校正行為實際上在歐洲並不違法,十分令人匪夷所思。
外界指出,歐盟車業之所以橫行無阻,是因為他們提供很多工作機會。馬德里的汽車分析師魯可歐就坦白地說,「要對抗提供工作機會的人很難」。而大多在歐盟的汽車業者如果被發現有造假的情形,主管機關大多只會低調地要求他們召回車輛並修正錯誤,很少真正開罰。
有趣的是,汽車業者不只會刻意降低排氣數據,也會提高。為了幫助自己在未來的排氣標準(WLTP排氣測試)中取得較大的喘息空間,汽車業者在進行WLTP排氣測試時,會故意製造更多汙染,讓未來的減量值基準提高。數據顯示平均的基準值被拉高4.5%,某些特定車輛甚至有13%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