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教會性侵調查 效度低但仍是警鐘

陳玨明 2018/06/28 19:06 點閱 13533 次
研究發現,海外和長時間的活動風險較高,呼籲教會在長時間的集體活動中要加強「零性暴力」意識。(photo by 《時代論壇》)
研究發現,海外和長時間的活動風險較高,呼籲教會在長時間的集體活動中要加強「零性暴力」意識。(photo by 《時代論壇》)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報導】一名香港基督教牧師,近日被公開其多年性侵及性騷擾教會女教友的事件,引來香港城中熱議,涉事牧師及後主動向香港警方自首,與此同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轄下性別公義促進小組公布了教會內性騷擾個案的問卷結果,內容也同樣引發爭議。

6成曾受性騷擾

由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負責的調查,於去年8月至今年4月在網上以問卷,邀請教友披露自身或朋友在教內被性騷擾的經歷,該會24日發表《不再沉默——收集教內被性騷擾經驗》的研究報告,披露在收回的55份有效問卷中,64%受訪者曾受性騷擾,其餘為朋友或教友經歷。當中,33%受害人曾遭不受歡迎的身體接觸,17%受害人被強逼進行性行為。

有人認為,情況是冰山一角,而有份協助問卷調查的協進會助理執行幹事曹曉彤承認,數據所得出的百分比只以55份問卷為樣本,是一個「籠統數字」,對於有人質疑問卷可信度,她就強調報告是「真誠地想透過他人經歷讓教會有反省。」

加害人為掌權份子

報告又發現,過半數的加害人為教會中的掌權份子,分別有38%為教會傳道人,13%為教會長老或執事,其餘為普通教友,曹曉彤認為「教會性騷擾出現跟權力有很大關係」,她解釋指,由於加害者地位較受害人高,眾人的信任便容易傷害弱勢,也令受害者的說話變成較不可信。

此外,教會人會以信仰論述令受害人未有向外求助,例如高舉饒恕等,甚至令受害者產生「不想破壞教會聲譽」及「影響福音」的想法,最終就算遭受性侵亦未必有向外求助。

調查此事件者太少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就在社交網站提醒,媒體報導時的標題,令報告數據出現誤導,而香港華語堂會逾1200間,聚會人數達30萬人,而現時收集到是55宗,亦未必知道涉及時間。

不過,報告雖然確有不足,但至今未見到香港教會界有另一份同性質而有分量的研究報告,而且重點不在於多少宗個案,而是事件背後有何共通之處,值得大家預防與教育。他感慨過往已聽聞相類案件,惟部分教會事後的處理手法差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