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癌似慢性病 醫:能活逾10年

蔡岳宏 2018/06/26 18:08 點閱 12854 次
圖說: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大血液科26日首次公布「多發性骨髓瘤癌友及家屬癌後生活需求」研究結果。(photo by 台灣醒報資料庫)
圖說: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大血液科26日首次公布「多發性骨髓瘤癌友及家屬癌後生活需求」研究結果。(photo by 台灣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蔡岳宏台北報導】老人頭暈、疲勞、骨疼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大血液科26日首次公布「多發性骨髓瘤癌友及家屬癌後生活需求」研究結果,台大血液科醫師黃聖懿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國內發生率第三高的血癌,但1/4存活期超過10年,鼓勵癌友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鄭凱芸也建議衛福部,應改進電子病歷便利性,並擴大健保給付用藥類別上限,讓癌友治療無慮。

鑒於台灣人口高齡化,好發在65-70歲的多發性骨髓瘤病友卻常因症狀與慢性病類似,不僅易延誤治療,癌症帶來的貧血、疼痛、行動不便會讓病友生活品質低、社交隔閡,甚至失去求生慾望。對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大血液科公布「多發性骨髓瘤癌友及家屬癌後生活需求」研究結果,鼓勵病友善用社區抗癌資源、改善生活品質,並建立正向目標。

黃聖懿說,多發性骨髓瘤是國內發生率第三高的血癌,年新增患者約500人,根據台大醫院過去統計1000名患者就醫原因,以骨痛與骨折最常見。從2007年後,多發性骨髓瘤的死亡率逐年降低,因為近十年新藥問世,藉由不同藥物組合搭配移植,患者存活率延長至5-7年,甚至1/4超過10年。黃聖懿說,健保署2018年也通過後線口服藥物給付,鼓勵癌友積極治療。

鄭凱芸表示,此為國內第一個針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社會與心理支持研究,報告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生理上的不適對生活造成嚴重困擾,包括藥物副作用、行動力降低。同時照顧者也承受壓力,包含過多醫療資訊轟炸、醫病溝通的有限性,以及對死亡的擔心。

針對實務工作的改善,鄭凱芸提出嚴密監控病人疼痛、關注照顧者需求、提供科技整合的照顧模式、專業講座填補醫病溝通缺口4項建議。鄭凱芸更建議,衛福部應改進電子病歷便利性,並擴大健保給付用藥類別上限,讓癌友治療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