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障礙症候群 醫:飲食運動可預防

貝薈涵 2018/04/24 18:00 點閱 16095 次
吳女士透過運動訓練,改善肌力、握力、行走速度等。(photo by 貝薈涵/台灣醒報)
吳女士透過運動訓練,改善肌力、握力、行走速度等。(photo by 貝薈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貝薈涵台北報導】「握力不足、關節發出聲音,可能已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2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為了避免成為行動障礙症候群的一員,攝取高蛋白質與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非常重要,並培養運動的習慣,以訓練肌力及協調性。

「行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骨質疏鬆、肌少症、關節炎、肥胖症、肌力不足、容易跌倒而提高骨折的風險。根據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男性老年成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高風險群的比例是89.8%,女性更高達91.5%。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陳榮福表示,男性骨折的機率雖然比女性低,但骨折後引發共病而死亡的機率卻比女性高。

一位68歲的吳姓女士,兩年前因常感到雙腳無力、關節喀咔作響,而不敢出遠門。直到去年,她參與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舉辦的篩檢活動,才發現自己已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在半年的運動訓練後,吳女士的肌力、握力、行走速度等,都有明顯改善,現在甚至能和親友爬山健行。

陳榮福指出,癌症、失智、失能,是高齡化社會所面對的重大挑戰,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已不再是絕症。失智雖會增加家人負擔,但對患者而言,卻是無憂無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唯有失能,不僅動用社會龐大的醫療資源、家人倍感壓力外,患者的自我價值感也降低,並影響整體的健康,而骨折將大大提高失能地風險。

「行動障礙症候群是可以預防的。」陳芳萍表示,攝取高蛋白質以及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適當的運動也將增強人們的肌力與協調性,減少行動不便的風險。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5月起將在全台舉辦「行動障礙症候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透過骨質疏鬆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憂鬱症風險評估以及心理健康與個人病史等方面,篩檢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並適時轉介到醫院接受治療,以預防骨折導致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