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特派員劉東皋台中報導】台灣的偏鄉弱勢學生受教資源不足之外,創辦「為台灣而教」基金會的劉安婷5年來也看到,偏鄉學生對於愛心物資使用的觀念偏差、偏鄉教師資源不足但流浪老師卻無處去的落差。要解決偏鄉學生教育的問題,她認為老師要投入心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陪伴並關心學生,成為一名帶領學生學習的領導者。
劉安婷日前在台中市益品書屋演講。她指出,以台灣的幅員來看,台灣的偏鄉,其實多數並不偏,如她到台南、屏東,從市區開車兩個小時就到的地方,卻被視為偏鄉,這與她在美國讀書時前往的偏鄉,有很大差距。
劉安婷與一些偏鄉學校和校長交談,有些校長很感概,學校老師的缺額總是補不足;但從另一方面看,流浪老師卻有一大堆,這到底是體制的問題、還是老師心態的問題,值得探究。
曾在美國青少年監獄教過書的劉安婷說,很多弱勢學生其實是缺乏動機,不知道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身為老師,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的老師,必須有熱忱、也有能力領導。
「很多學校有企業界或善心人士蓋了很漂亮的圖書館,但成了漂亮的蚊子館,學生很少使用。」劉安婷說,很多人捐獻物資給偏鄉學生,包括白米、衣服,竟然有學生說,這一批的衣服沒有牌子、要等下一批的捐助衣服來,有牌子的才要拿。這顯示在物資充裕的情況下,孩子的觀念已產生偏差。
劉安婷認為,真正的問題在老師。老師要有誠心陪伴孩子學習、要能教導學生改正偏差的觀念。多數國小學生需要有人陪伴、在旁教導與關心。老師如果只是制式的在學校教書,對那些弱勢學生的教育幫助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