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半歲開始 刺激腦部發展

貝薈涵 2018/04/03 15:54 點閱 18571 次
透過生活經驗的連結進行機會教育,對孩童來說有不一樣的收穫。(photo by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透過生活經驗的連結進行機會教育,對孩童來說有不一樣的收穫。(photo by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貝薈涵台北報導】「親子共讀並不是媽媽說故事給小孩聽,而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開啟與小孩間的對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宥達指出,親子共讀能刺激孩童的腦部發展,也有助於培養親密的家庭關係。擁有共讀經歷的吳姓男子表示,父母雙方都是孩童閱讀的重要陪伴者,讓孩童不只對母親產生依賴,對父親也有深度的認識。

根據家扶基金會102年統計顯示,台灣經濟弱勢家庭的兒童,發展遲緩的機率是10%,偏鄉地區兒童更高達27.2%。對此,陳宥達表示, 6個月-3歲的孩童階段若有家長陪伴閱讀,不只將建立孩童閱讀的習慣、刺激孩童的腦部發展,也有助於培養親密的家庭關係。

藉機進行機會教育

透過共讀陪伴兩歲半女兒成長的吳姓男子表示,男性與女性在教養孩童的角度不一樣。他舉例,妻子在陪伴女兒閱讀時,會使用高昂的聲音、富有情感的聲調來讓故事的敘述更吸引人,但他在與女兒一同閱讀時,則會透過生活經驗的連結進行機會教育,對孩童來說有不一樣的收穫。

陳宥達建議,家長依據孩子的視力發展與年齡來選擇書籍,6個月到1歲的孩童因為注意力短暫,並會透過抓、拍、丟、咬等身體接觸的方式來認識書,家長可購買圖案簡單、色彩豐富的圖畫書,來幫助孩童認識圖形與顏色。另外,在選書時,家長應選擇可清洗、軟裝的布書或洗澡書,免去擔心書籍遭孩童破壞、不衛生等困擾。

與孩童互動助思考

針對1-2歲的孩童,陳宥達說,這個階段的孩童注意力比較長,也會主動拿書閱讀,更會牙牙學語般地和玩偶說故事。家長可以抱著孩童在膝上看書,並透過說故事,幫助孩童認識更多詞彙。這個階段的孩童適合閱讀厚紙板書,內容可貼近孩童熟悉的事務,如娃娃、奶瓶等,家長可詢問「這是什麼?」、「你看到了什麼?」等問題,讓小孩思考,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2-3歲的孩童比較能夠連結文字與圖畫,也比較不會撕壞書籍,家長可提供紙頁書,並讓孩童自行選擇喜歡的書籍共讀。家長可配合故事內容結合孩子的生活經歷,讓孩童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認識世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家長積極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並選擇具健康議題的書籍,如預防燒燙傷、近視防治等,讓孩童從小就有自我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