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推電動車 與節能減碳相違?(陳火石)

陳火石 2018/04/01 17:10 點閱 17140 次
新設的公立或民間充電站宜全面改為快速充電站,才能獲得民眾認同支持配合。(photo by pixabay)
新設的公立或民間充電站宜全面改為快速充電站,才能獲得民眾認同支持配合。(photo by pixabay)

入冬以來,中南部空污問題嚴重,助長民怨沸騰。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在行政院院會上火速拍板敲定空污防制行動方案,賴揆宣稱這是「紅害減半大作戰」,2019年空污紅色警戒要降低一半,並規劃2030年公務車輛全面電動化、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等目標。

世界各國政府乃至中國大陸相繼訂出停售燃油車的落日條款,汽車大廠也訂出停產燃油車期程,我國政府跟進乃大勢所趨,但台灣在這方面仍落後甚多,電動車最大問題是各地充電站設置便利性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非核家園政策矛盾

譬如台中市目前有市府設置的充電站280處、民間51處,但多為一般充電站,充電時程竟長達8小時,筆者建議新設的公立或民間充電站宜全面改為快速充電站,推廣電動車甚至對購買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政策作為,才能獲得民眾認同支持配合。

再深入思考,政府不論廣設充電站,或祭出補助鼓勵民眾以電動汽機車取代汽柴油車代步,或對使用電動車的公共運輸業者給予更高的單位里程補貼。然而這些誘因美則美矣,在執行面卻暴露左支右絀的矛盾。

鼓勵民眾把私人運具或公車改用電動車取代汽柴油車,電動車需求增加,也意味著全國電力需求增加,但在蔡政府與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宣示指引下,成為中南部民怨首當其衝的各地火力發電廠,日後勢必要燒更多煤或天然氣加載發電,才可能應付電力需求成長,然而這將出現政府既矢言降低空污排放卻又助長空污物與碳排放的怪現象,兩個政策目標相互牴觸。

電動車恐引發搶電

行政院鼓勵改用電動車,實際上只是把都會區汽機車排放空污物改頭換面,把都會區機動污染源移轉至固定污染源的火力發電廠排放,或許便於監測,但對降低全台灣空污物與碳排放量效益卻極其有限,也未必有助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這種「鼻不聞為淨」的鋸箭法,可能只是都會中產階級的矯情偽善。補助民眾購買電動車更與抑制私人汽機車數量成長政策目標相牴觸。

蔡政府非核家園訴求在綠能等再生能源僅占兩成情況下,煤炭與天然氣發電成為供電主軸,把私人汽機車與公車改用電力驅動取代汽柴油車,或許有助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但電動車需求增加想必會刺激電力需求攀昇,導致車輛用電與民生用電、工商服務業搶電局面,如何使各火力發電廠降載發電與減少空污物和碳排放量?

況且電力結構仍以石化燃料為主,推廣電動車政策實際上只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成本效益更有被誇大溢美之嫌,既無法有效落實節能減碳。推廣電動車政策恐只是淪為替電動車廠商創造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