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報》借古諷今 梅姨扮報社女強人(施玲羽)

醒報編輯部 2018/03/13 13:27 點閱 18186 次
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梅姨,將郵報女掌門這個角色詮釋得惟妙惟肖。(photo by 電影劇照)
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梅姨,將郵報女掌門這個角色詮釋得惟妙惟肖。(photo by 電影劇照)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真相版本,但是有鐵證的事實,加上現實;作為一名記者,你該報導最可信的真相版本。」曾用700 天追蹤報導水門案而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森下台的前華盛頓郵報記者巴柏.伍德華如此說過。

在當今充斥偏見、假新聞氾濫,加上總統川普上任後與媒體勢不兩立的政治氛圍,由奧斯卡最佳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郵報:密戰》可說來得正是時候。

捍衛大眾知權

影片描述美國第一位女性報紙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梅莉史翠普飾演),與郵報總編輯杜萊德利(湯姆漢克斯飾演)合作,為揭發美國政府隱瞞越戰事實,不惜付上自己的信譽、人身自由與事業代價,堅決捍衛憲法保障的第四權,讓一份跨越30年、歷經4屆總統任期的五角大廈文件公諸於世。

1971 年五角大廈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馬修瑞斯飾演)在一次實地訪查越南後,驚訝地發現官方「事實」與他眼前所見落差之大,決心站出來阻止這場無意義的戰爭。他將一份五角大廈的機密文件—-1945-1967 年美國政府在越戰期間的政治與軍事評估報告,首度洩露給《紐約時報》,向民眾公開政府隱瞞的真相。

見報後,當時的尼克森政府大怒,立即要求聯邦政府下令禁止《紐約時報》繼續刊載相關文件。此時,另一份報紙《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班.巴格迪基(鮑伯.奧登柯克飾演)冒著生命危險從消息來源取得了那份國防部機密文件。

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媒體自由的地位岌岌可危。劇情發展聚焦於發行人葛蘭姆在面對郵報即將上市募資的現實,與總編輯布萊德利為了捍衛媒體自由及大眾知的權利,心靈掙扎交戰的過程。

梅姨詮釋女性楷模

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梅姨,將郵報女掌門這個角色詮釋得惟妙惟肖。時而莊重冷靜,時而詼諧幽默。 當年46 歲的葛蘭姆因為先生自殺而勉強接下郵報發行人的重責大任。她原本只是一位單純內向的家庭主婦,卻必須在當時父權當道的企業文化中,學習如何帶領一支新聞團隊,最後將一份小型報紙成功轉變為全美最大報業機構之一。

葛蘭姆雖擁有權勢地位,但是為人正直,待人寬厚,謙卑學習又支持專業的精神,很快地讓她在業界贏得讚賞; 而她所帶領的優質企業文化,也可說為後來的女性領袖樹立了楷模。

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穿著一襲乳白色晚禮服,正優雅穿梭於宴客之間的葛蘭姆,臨時因為一通電話必須離開熱鬧的派對。在電話上,她必須做出是否刊登敏感文件的決定。雖有片刻的猶豫,不確定自己是否判斷正確;但是當她做出決定後,透過輕盈柔軟的聲音裡傳達的是一份對新聞自由的堅定信念。

彷彿在那一刻,葛蘭姆意識到這個決定將可以形塑一個民主的未來。

掀起新聞自由浪潮

透過戲中的幾幕場景,我們也看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漸漸轉變的過程。在一個以男性為主的辦公室、會議室或走廊裡,總有男人不斷超越葛蘭姆,走在她前面,替她說話;隨著劇情逐漸升溫,充斥在喧囂背景裡的打字聲嘎然中止,這位女性主管終於為自己找到新的目的與身份。她的堅毅與勇氣也悄悄地帶起了一股爭取新聞自由的革命浪潮。

刊登五角大廈文件的新聞事件讓美國政府控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官司從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聯邦法院,法庭最後以6:3判兩報勝訴。這起事件揭露了美國當權者的陰謀詭計,為郵報奠定了與紐時並駕齊驅的地位,也為新聞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史匹伯形容1971 年尼克森政府對郵報與紐時兩大報宣戰的情況,與2018 年的今天,執政者極盡詆毀打壓媒體信譽及自由之事實,如出一轍。「我今年(影片拍攝時為2017 年)如果不拍,以後更不會拍!」

在民主社會裡如何以不危害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平衡大眾知的權利與捍衛憲法保障的新聞自由,永遠是一重要課題。好萊塢的《郵報:密戰》借古諷今,正好呼應當今美國媒體前所未有的亂象文化,執政者與媒體間的愛恨情仇,也讓人重新思考新聞媒體在民主進化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