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狂買衛生紙勢如燎原,連英國廣播公司(BBC)都做了報導,探究人民恐慌心態的緣由。儘管國際紙漿漲價,但其他國家並未出現類似的掃貨潮,甚至因為競爭的關係,業者三不五時還會推出促銷活動,所以一般民眾根本不會搶購衛生紙。
這波衛生紙之亂來得很急,賣場4天賣出3個月的銷售量,網購3秒賣出一箱、3天賣出500萬包,銷量相較1月同期暴增了22倍,這樣的買氣,再多的存貨也不夠賣;看到賣場空空如也的貨架、網購平台上每個品牌的衛生紙都掛了「售完待補」,似乎更激起消費者非買不可的意志。這股熱潮真不知伊於胡底。
政府難消民眾買氣
許多人責怪政府反應遲鈍,業者都公開表示3月會調漲售價10%到30%,相關部會卻沒有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
雖然政府相關部門確實不該放任民眾狂買4天衛生紙而沒有任何宣示性的動作;不過,台灣民眾這種非理性的購買行為,具有高度的傳染性,除了官方要注意業者是否有哄抬物價以及違法囤貨之外,民眾其實也有責任,如果大家都不節制自己的消費行為,跟著人云亦云一窩蜂搶,政府再怎麼雷厲風行,也約束不了如此瘋狂的買氣。
經濟人類學家卡爾‧博蘭尼認為,人類對物質的狂熱,主要是學習而來的,並非天生如此;但也有人認為,囤積是人類一種殘存的生存本能,在危急時囤積必需品的行為,有利於人類存活下去。許多商業促銷活動就是針對人類的這種能力(或衝動),引發消費者的不安全感,從而進行預防性採購。
「湊熱鬧」集體習性
不論狂熱採購究竟是出自天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或是後天的模仿行為,已有越來越多人出現了心理學家所說的「強迫性購買症」(CBD)行為,這種人會不斷地購買、囤積物品,造成整個空間都是東西、寸步難行。
不安全感加上仿效行為,再加上消費主義時代所標榜的「我買故我在」哲學,使得社會上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出現了什麼排隊名店,很快就會如野草蔓延、春風吹又生。
此外,台灣不少民眾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湊熱鬧」輸人不輸陣的集體習性,有什麼免費贈品、福袋之類的活動,總有大批民眾趨之若鶩,彷彿生怕手腳慢了一步就撿不到便宜。
何必動員身心靈
這次的衛生紙事件可說是集合了上述各個台灣社會和民眾特質之大成,因而快速演變成集體行為、一發不可收拾。然而仔細想想,衛生紙質輕體積大,買多了其實很佔地方,就算衛生紙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使用量再大,反映在價格上的差異,並不很大。
為什麼要為了可能只是節省個幾十塊錢,就千辛萬苦地從賣場「搶」回滿坑滿谷的衛生紙?尤其都市寸土寸金,用幾十萬一坪的空間去裝20、30塊錢一包的衛生紙,划算嗎?合理嗎?
若再考慮排隊所耗費的時間成本、不確定有貨沒貨時的心情焦慮成本…為了買那限量的2串衛生紙,真可說是身心靈的總動員,真是何苦來哉?!
狂潮迷夢最易醒,醒來才知自己實在太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