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人車語5 車輛限齡思維竟誤國(游清淵)

邱文福 2018/02/06 18:23 點閱 15341 次
陸製大車謊稱台車大舉侵入台灣,媒體最近紛紛推出專題報導,踢爆中國製造何以充斥台灣。(photo by wikimedia)
陸製大車謊稱台車大舉侵入台灣,媒體最近紛紛推出專題報導,踢爆中國製造何以充斥台灣。(photo by wikimedia)

陸製大車謊稱台車大舉侵入台灣,媒體最近紛紛推出專題報導,踢爆中國製造何以充斥台灣?台灣為何從ECFA談判就設下僅限零組件互通,不許整車進出互動?除了「保護政策」思維,主因在於整個台灣車輛管理政策中,對產業實力的認知不足,加上針對大型車輛在80年代末期設下的車齡限制。

這種變化,大約發生在80年代,起因是幾場車禍之後,官方竟以車齡作為安全的唯一標準。70年代末,由於日系大車被限制不得進口,因此瑞典VOLVO大巴士、大卡車得以闖關銷售且獲得佳績,當年在與商家的銷售討論中,每每都以耐用年限作為推銷重點,商家更以此自豪。因此70年代台灣旅行社便以擁有賓士大巴士傲人。

任何有常識者均知,機械類商品最重要的是品管,使用中則以維修保養列為首要工作。然而,我國官方在幾場車禍後竟然捨本逐末,開始執行車輛限齡。於是演變至今所有公務車輛均以成本導向思維,直接影響的則是國民的行車安全。

因為成本導向,所以台灣到90年代才出現「匈牙利公車」。當年參與投標的韓國大宇廠商駐台代表,在失利後曾驚訝的表示兩點,一是要回扣的高管竟然敢在司機人證的車上談回扣收送方式。一是台灣彼時仍被韓方視為先進國家,卻一味使用「低價」的劣質商品。

車齡限制後導致運輸業者完全依據年限攤提折舊為標準,於是採購車輛完全以價格作為唯一選項,並且自官方的公用車輛帶頭,這使得整個台灣車市不是劣質車種,就是一百輛車用30塊車牌,A車休息時,牌照換貼B車上路。

這樣的cost down模式在台灣就這樣被扭曲運用,如此荒謬思維甚至誤導了商業行為中的服務業,將最重要的產業價值嚴重扭曲為成本控制。如今台灣整個國家依舊陷入成本導向,這已經使得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毀壞,整國國家經理機器更沈淪在不可逆的惡劣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