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損、流膿 恐是慢性中耳炎

楊蕓 2018/01/29 21:53 點閱 36112 次
黃先生罹患慢性中耳炎,因過敏反應合併細菌感染,最後喪失雙耳聽力,直到台北榮總透過2階段手術,才讓他重返有聲世界。(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黃先生罹患慢性中耳炎,因過敏反應合併細菌感染,最後喪失雙耳聽力,直到台北榮總透過2階段手術,才讓他重返有聲世界。(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聽力受損、耳朵流膿別輕忽,可能是慢性中耳炎警訊!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主治醫師王懋哲29日表示,若中耳炎合併細菌感染症狀,需透過2階段手術治療,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兼任醫師王厚鈞受訪時強調,慢性中耳炎開刀治療的痊癒率達9成以上,但若合併感染,痊癒率會降到6至7成,且可能留下聽損。

一名黃先生自10幾歲就罹患中耳炎,卻未獲妥善治療,31歲時病情惡化,確診為罕見的「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珍珠瘤」,因反覆發炎影響內耳,聽力大幅度下降,不得不戴上助聽器,當時仰賴效能強的助聽器,還足夠應付工作與生活,沒想到35歲時,病情直轉直下,聽力幾乎完全喪失,還伴隨嚴重暈眩,連走路都需要家人攙扶,就算戴上助聽器也僅能感受到震動,從此生活在無聲世界。

「然而,在病患耳朵流膿的情況下,要植入人工電子耳並不容易,因耳朵和腦構造相連,引發腦膜炎的風險高,嚴重時可能危及性命。」因此,北榮團隊想出解決之道,第一階段手術先將中耳與乳突腔長久發炎的黏膜、肉芽組織徹底切除並封閉後,經過半年確認耳朵不再有流膿情況,第二階段手術再將人工電子耳植入,黃先生才終於重回有聲世界的懷抱。

王懋哲表示,隨著公共衛生進步,慢性中耳炎、流膿耳等疾病已不像幾十年前那麼常見,但臨床上偶爾還是可見頑固型慢性中耳炎。但中耳炎並沒有特定好發族群,也與性別、年齡無太大關係,「主要還是取決於生活地區的公共衛生環境。」

過去中耳炎多好發於經濟狀況較不好,或家族有遺傳性病史,但隨著公共衛生系統發達,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容易罹病,王厚鈞受訪時表示,中耳炎開刀治療的痊癒率達9成以上,除非是合併感染症狀,痊癒率會降到6至7成,且可能留下聽損。他提醒,若聽力受損超過3個月沒有恢復、常有耳朵流膿及流水症狀,或是小時候曾得過急性中耳炎的民眾,發現異狀就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