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愛因斯坦曾說,『如何用同一把尺如何測量所有事物?』」清華大學招生卓越計畫協同主持人王潔在21日分享清大適性選才的成功經驗時,如此比喻。除了特別設立「招生策略中心」,提升各系招生品質,並設入學不分系的「清華學院學士班」,下有針對特殊偏才學生的「拾穗計畫」及協助弱勢生安心就學的「旭日計畫」,達到學生組成多元化、適性選才的目標。
多元是指學生組成
「多元入學的定義不只是『管道』的多元,而是『學生組成』的多元化。」王潔指出,包括地域、社經地位、族群、宗教、文化和教學多元等,學生來源多元化可避免學生同質性過高,「我們不要不知民間疾苦的學生,也不要收到永遠只想著賺錢的學生,」社會是兼容並蓄的,因此,清大非常重視特殊選才招生,達到學生組成多元化、適性選才。
為了不讓「同一批教授審查各式各樣的學生」,清大特別設立「招生策略中心」,目標協助各系所提升學生個人申請書面審查、面談、試務等品質,並建立「學生歷程資料庫」,以長期追蹤學生學習表現,並回饋檢討招生策略。
王潔指出,清大曾針對大一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7成學生升上大二後才驚覺自己選錯科系,「高中分流成文、理組2類,但理組科系那麼多,學生並不了解每個科系的不同,」因此,對於不清楚自己興趣在哪的學生,清大設立「清華學院學士班」,學生入學時不分系,可依自己性向、興趣修習各系基礎課程;到了大二時,學校會為學生安排導師,輔導他們選擇一個符合個人特質及志趣的科系。
學生可以不分系入學
目前清大的特殊選才管道包括「拾穗計畫」和「旭日計畫」。王潔強調,許多家長擔憂特殊選才將開特權大門,但其實特殊選才管道錄取的學生比例不到3%,並沒有因此占用一般生的入學名額。「主要是讓無法經現行招生管道入學或管道不利的學生,如實驗教育和自學教育者,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而拾穗計畫就是給這些學生機會,以大一不分系形式先入學,大二再依興趣分流至各系。
而「旭日計畫」則是針對社經弱勢、資源缺乏但卻有潛力的學生提供機會,「雖然申請入學時各系都有提供保障名額給中低收入、特殊境遇、身心障礙生等優先錄取的保障名額,但因第一階段以學測成績倍率篩選時門檻仍高,導致這些保障名額最後幾乎是『缺額』。」
「這代表弱勢學生即便10年寒窗苦讀,仍無法用成績與一般生競爭。」王潔表示,旭日計畫不僅降低第一階段學測篩選標準及第二階段學測的占分比率,改採「全方位審查」,以多元面相評量學生成長背景、生活、學習狀況及個人特質,入學後則提供每位旭日生就讀4年期間,每年10萬元獎學金補助,讓學生無後顧之憂,安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