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石虎等野生保育動物路殺事件頻傳引關注,加上去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在收容所數及絕育觀念不足下,流浪犬貓路殺也日益嚴重。為掌握各地動物遭路殺、獸夾傷害等即時資訊,動保團體17日宣布展開「系統化調查」,盼結合公民參與力量,估算野生動物及流浪犬貓路死數量與分布變化,作為地方政府管理、防疫及交通安全改善、降低人犬衝突的參考依據。
根據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社)統計,2012到2017年全台各道路至少發生98700件、550種動物死亡案件。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其中有高達8200件(8.3%)是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的保育類動物,包括石虎54件、穿山甲43件、水獺16件、白鼻心257件、領角鴞674件及龜殼花1562件等。
零撲殺的負作用
不只保育動物生存岌岌可危,流浪犬貓面臨路殺、獸夾等威脅也日益嚴重。陳玉敏指出,台灣實施零撲殺政策屆滿1年,各縣市政府卻面臨收容所爆滿的窘境,只好採取「精準捕捉」策略,盡量讓狗貓留在街頭,不要進入收容所,只捕捉「造成危害」的遊蕩犬隻,且須經鄰里長及報案民眾指認才可捕捉,「導致各縣市既處在收容動物爆量的壓力中,還讓黑心繁殖業者棄養得更『安心』。」
過去政府平均每5年執行一次流浪犬貓調查,無法即時反應數量與分布變化,因此,為掌握各地遊蕩犬貓族群數量變化及遭受路殺、毒殺或獸夾傷害的動物即時統計資訊,路殺社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作,並結合資訊化與公民參與模式,推動系統化調查。
公民參與系統調查
負責推動的銅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明,系統化調查將台灣切割成約1440個認養區,開放關心動保的「公民科學家」認養,並在每年1、4、7及10月中的任何一天,到認養區選擇2種不同型態的道路,進行至少3公里的沿途路死動物拍照調查,及記錄沿途看到的遊蕩犬貓數量,再將調查結果透過上傳系統回報。
林德恩表示,透過系統化調查,可估算全台動物路死總數量與分布情形;監測不同季節及不同年間動物的路死數量變化;評估動物受路殺威脅程度;了解遊蕩犬貓數量及分布,提供地方政府管理、防疫及交通安全改善、降低人犬衝突參考依據,讓政府能「對症下藥」。
「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落實絕育的『源頭管理』,不然永遠都收容不完。」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簡任技正江文全強調,尤其在每年夏初、秋末是犬貓的繁殖季節,街上流浪犬貓數量會暴增,農委會也計畫從調查中分析人犬衝突、路殺地點熱區,並針對熱區要求縣市政府採取相應策略;此外,江文全也提醒,動保法已修正把絕育列為飼主法定責任,違者可罰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