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20個月的總統蔡英文,越來越像一隻驚弓之鳥,不管到哪裡,大量的蛇籠拒馬如影隨形,警力密密麻麻保駕,民眾根本無法靠近;此外,蔡英文自上任100天之後,已不再舉行讓記者自由發問的記者會,甚至連公開的記者會都少之又少,如果她有話要說,通常是透過特定媒體專訪的方式傳達。
與人民愈走愈遠
換言之,蔡英文把自己和外界、和民意拉了開來;她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其結果,不但聽不到人民的心聲,而人民其實也無法了解她真正的想法,因為大部份的時刻,蔡英文對外說的話,其實是文青幕僚的代筆,辭藻動人卻缺乏真實的內在情感。
因此,政府的施政內容和實施方式,與人民的期待越走越遠,民怨就越疊越高,街頭抗爭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範圍越來越大;而蔡政府處理的方式就是「重層嚇阻」。於是,警力、拒馬和鐵絲網的佈署就越來越多。
「民意」愈淹愈高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兩個物體交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中一道力量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量則稱為「反作用力」,或稱「抗力」。
就牛頓看來,所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界定,是任意的。換言之,蔡政府可以視街頭民眾為抗力,反之,街頭民眾也當然可以視越堆越多的拒馬是一種帶著惡意的抗力。問題是,誰才是最後拍板的一方?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甚至在2千多年前就已經這麼說了,更何況現在是21世紀的民主政治,蔡政府難道不懂嗎?
蔡英文面對如流水的民意,採取的是鯀治水的「障水法」,鯀在岸邊設河堤,河堤越築越高,但水卻也越淹越高,歷時9年都無法平息洪水;鯀的兒子禹繼任,他改採疏導方式治水。最重要的關鍵是,禹沒有把國中之地切割成「水患區」與「非水患區」,再分而治之,而是把整個大地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如此一來,禹才得以對洪水追本溯源,並且為洪水創造順利下流的水道。
傲慢還是冷漠?
蔡英文日前到南投為民進黨南投縣長參選人造勢,短短13分鐘的致辭,卻動員了千名警力,甚至在活動的前一天晚上就布置了重重拒馬、護欄。當地居民形容緊張肅殺的氣氛宛如回到了戒嚴時期,連支持者要進入活動現場,都得通過重重關卡檢查。
如此幾近於擾民的造勢活動,真的能發揮「助選」的效果嗎?如果蔡英文不改變她「出巡式」的下鄉,只怕日後會有綠營候選人婉拒她的好意。
在第一次參選總統時,蔡英文出版了傳記《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她在書中形容自己是個「靠牆邊走路的人」,喜歡安靜平凡、不惹人注意。在沒有掌握權力時,這樣的性格會被認為是低調平實,不算缺點;但是如今的蔡英文還是如此孤僻、與人民距離如此遙遠,那麼,人們的感覺將是傲慢,與冷漠。
蔡總統,別再躲在拒馬後面了,請再靠近人民一點,聽聽他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