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照護者不訴苦 憂鬱常上身

黃俊翔 2017/12/26 18:33 點閱 9212 次
醫師提醒,如有出現不易入睡、常作惡夢或反覆驚醒等,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photo by pixabay)
醫師提醒,如有出現不易入睡、常作惡夢或反覆驚醒等,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黃俊翔台北報導】男性照護者常「有苦不願說」,也較易罹患憂鬱症,如能傾吐心聲,再適時尋求醫師幫助,就能大大降低罹患的可能。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26日指出,臨床案例發現,男性照護者多不願意傾吐壓力,即使有病痛不適也多會忍隱,需求往往被忽略,常陷入憂鬱而不自覺,易發生情緒失控的行為。

施佳佐表示,以近來門診中的男性照護者罹患憂鬱的案例,一位是43歲未婚男性,20年前父親車禍腦受傷不良於行需人照顧,便與母親合力撐起家計及照顧父親責任,加上男女感情問題,使他出現焦慮、憂鬱及嚴重失眠,2個月暴瘦了5公斤,甚至萌生和父親一起同歸於盡的念頭。

照護者除了睡眠時間外,幾乎分秒都花在被照顧者上,把無形的壓力都攬在身上,男性照護者在過程中往往帶來的不是肯定與成就,而是更多的無奈、沮喪和愧疚;或是基於「家醜不能外揚」等心態,讓男性照顧者疲累又糾結的心情,更加疲憊不堪。施佳佐說,男性照護者罹患憂鬱症隨年齡而增加,且就診時都已經是重度患者,應在有傷害自己的意圖萌生後,立即就醫。

振興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毛衛中表示,從臨床案例,女性在遭逢精神壓力時求助醫師的比率比男性大很多,因此男性照護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大,病前最容易觀察的是睡眠品質,如果有出現不易入睡、常作惡夢或反覆驚醒等,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應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施佳佐提醒民眾,一旦罹患憂鬱,在接受治療後往往透過規律服藥、就診,3到4個月就能恢復正常,而男性照顧者也應有所調整,允許自己無法什麼都做到做好,同時把時間給自己,尋求其他家人支持及認同,記得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愛他(受照顧者)就要先照顧好自己,唯有學會自保,避免憂鬱,才可真正幫助罹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