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淪打掃 建供需平台媒合

楊蕓 2017/12/06 18:34 點閱 8180 次
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青少年服務學習調查報告」,劉若蘭建議媒合服務供需的平台,讓老師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服務。(photo by金車文教基金會)
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青少年服務學習調查報告」,劉若蘭建議媒合服務供需的平台,讓老師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服務。(photo by金車文教基金會)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8成以上大學將服務學習列為必修課程,內容多是「校園清掃」工作,恐已讓服務學習的精神失真。台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中心主任劉若蘭6日建議,為讓社區、機構的服務需求與學生媒合,應建立供需平台;另外,若服務學習列必修,學校也應投入師資、資源,以確保服務品質,並評估是否有足夠的機構讓學生服務,否則徒增服務對象的困擾。

服務學習推動多年,金車文教基金會6日公布「青少年服務學習調查報告」,總幹事曾清芸說明,近5成青少年從事服務學習的場域在校園,其中以50.1%從事環境清潔最高,其次為弱勢服務(21.9%)、教育輔導(21.4%)及圖書整理(20%)等工作;整體來看,目前約46%學校把服務學習列為必修,大專校院更高達8成以上,卻僅32%的服務學習課程有向學生提供完整資訊與知識。

調查指出,近3成5青少年因「學校規定」才從事服務學習,且大學佔多數(54.5%)。對於因服務學習被列為必修課,導致學生為湊滿服務學習時數而從事校園清掃工作,學校遭質疑是為節省人事成本,讓學生假借「學習」名義,行壓榨勞力之實,引發「假學習,真勞動」的爭議,劉若蘭受訪時表示,學校可能因缺乏管道去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服務,只好讓學生打掃校園。

劉若蘭建議媒合供需的平台,讓老師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服務,「我發現有些機構和社區其實有被服務的需求,卻不知去哪找學生;學校也不清楚那些機構有需要」,她強調,「若將服務學習列必修,相對也應投入師資、資源,確保服務品質,並評估是否有足夠的機構讓學生服務,否則徒增服務對象的困擾。」

「服務學習需要學校好好規劃,才不致增加學生負荷。」劉若蘭強調,重要的是互惠和反思,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做服務、對自己有什麼幫助?而學校也要清楚向學生說明服務的對象是誰、對方需求是什麼、服務前需要做哪些準備等,「讓學生明白服務不是為了湊時數或升學,服務學習的精神才不會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