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業率已經許多年維持在4%上下浮動,還有不符請領失業給付資格及已屆中高齡的隱形失業人口不知凡幾,結果政府在無法降低本國人失業情況之前,又研擬開放農、漁業與長照的「勞動移民」,並以新南向國家做為引進的起始點,是否未來台灣的失業人口不必出國,在本地就會成了「台勞」?
2008年振興經濟方案實施以來,低薪的現象已經根深柢固,即使歷經政黨輪替,都打出調薪、加薪的口號,但是市場景氣決定薪資水平和企業無法配合達成,調整薪資也只能是只聞樓梯響,直到行政院長賴清德9月上任,釋出明年軍公教加薪方案,政府也呼籲企業跟進,才讓低薪現象略見曙光。
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取代對中國大陸的重依賴性,開展國際經貿空間無可厚非,但上周行政院長賴清德公布「缺工缺才」解決策略,進一步將新南向國家列為「勞動移民」對象,也就是引進農漁業和長照的外籍人口,簡單而言,目前的外籍勞工將躍身一變成了移民。
以移民署入出境辦法,過去移民以婚姻移入和依親為主要人口來源,也訂有較高標準的投資移民,但是引進新南向國家的勞動移民,如果條件設定是新南向國家的農漁業和長照人口,難道台灣本地勞工不具備參與這些行業的資格,抑或無法培養本地勞工這些方面的專業技能?
台灣缺工缺才現象必須解決,但是國內失業率仍然未獲得明顯解決,要解決缺工現象,還是要以本地勞工為優先考量,解決缺才問題,既然要等外籍學生來台就讀建立產學合作後取得作簽證再開放居留許可,也是曠日費時,不如規劃本地勞動人才接受專業技能。
政府新南向政策實施迄今,台灣以取消免簽證或研擬勞動移民等各種方式釋出利多,截至目前為止的成效卻相當有限,如果外勞移民再來搶勞動市場,那台灣勞工在本地工作將離台勞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