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從簡已成社會趨向 (蕭思源)

蕭思源 / 自由業 2017/11/06 11:24 點閱 7731 次
喪禮舉辦如何的備極哀榮,亡者無從感受,都是做給活人看的。喪禮不收奠儀風氣在潛移中有了改變,也是形之於自然。圖為日本搖滾音樂/重金屬音樂家Hide之墓。(photo by wikimedia)
喪禮舉辦如何的備極哀榮,亡者無從感受,都是做給活人看的。喪禮不收奠儀風氣在潛移中有了改變,也是形之於自然。圖為日本搖滾音樂/重金屬音樂家Hide之墓。(photo by wikimedia)

最近參加了幾次長輩或街坊鄰居喪禮,弔唁致意之外,依習俗致送奠儀,卻都遭喪家婉謝,很是訝異台灣社會致送奠儀傳統禮俗風氣已有了改變。

少了這個白包文化現象,毋寧說是可喜,和朋友聊起這不收奠儀已逐漸蔚為風氣,都說是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是愈來愈普遍。不僅婉謝奠儀,連輓聯、花籃、花圈等也都如此。

喪禮滿佈輓聯、花籃、花圈看似熱鬧,但很少人在意會去注意它,尚且喪禮開始乃至結束,就只這麼幾個小時,事前的布置,事後的清理很是麻煩,所以這些只是充場面的輓聯、花籃、花圈都是浪費,禮堂布置只要端莊而有溫馨感覺也就可以了。

不印訃聞或少發訃聞也是時有所聞,改了過去廣為天下人知舊習,一來是既不收奠儀花圈輓聯,也就少發訃聞打擾人家。二來是喪禮舉行日期緊迫,郵遞費時,印訃聞費周張,也就逐漸被省略。更重要的是,若是訃聞發出,難免會有許多不相熟的地方型政治人物或民意代表前來致意,無意間拉長喪禮時間,也成了人家跑攤式的場合。

從鄉鎮地區小型喪禮的從簡趨向,即可看見現在的社會,型態上已經有了改變,每個家庭都人口簡單,家人散居各地,各人也都為各人事情忙碌,宗族親友互動也都不若從前那般頻繁緊密,人際關係較從前疏離許多。

甚且還覺得收了人家的禮是負擔,將來需要還禮很是麻煩,因而認為奠儀、輓聯、花圈等是繁文縟節的世俗禮儀,形式上的人情已經不合時宜,因而不再拘泥於傳統習俗的禮尚往來,能簡化的都力求簡化,能避免的也都儘量避免,不再覺得大排場掙面子重要,講究務實而不欲打擾人家。

有道是,喪禮舉辦如何的備極哀榮,亡者無從感受,都是做給活人看的。喪禮不收奠儀風氣在潛移中有了改變,這也就是形之於自然,政府推行簡化民俗禮儀或其他改革傳統的政策或可從中悟出道理,任何事情欲達成目的莫須強求,只要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定可得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