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協助他人或擔任志工,不僅讓受助者感到人間有溫情,也有助於提升當事人的健康。美國多所大學科學家研究指出,當人類給予他人幫助時,當事人獲得正面情緒時間會比獨樂樂延續更久。
據《紐約時報》報導,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河內一郎首先指出,「自願主義的精神不僅對接收者的健康有益,也對提供協助的人健康有益。」
至於人類為何在天災發生後,願意給予他人協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人員卡特則認為,這是因為人類過去以來都是在團體中生存,而非獨自一人,「當生存受到威脅,人們便會呼求協助並堅固與周遭人的連結。人類展現大方、同情與感激等行為,扮演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功能。」
除此之外,科學證據也支持大方的行為是有益的,志願協助的行為也與低血壓與致死率偏低有關。長期投入研究正面情緒對大腦影響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家大衛森表示,「當我們只為自己而做時,這些正面情緒的體驗較短暫,但當我們做出大方行為時,正面情緒的體驗則較為長久。」
由美國退休者協會推動的Experience Corps計畫發起人佛萊德也指出,自願幫助兒童閱讀與寫作的年長者,較不會出現記憶喪失而且可以維持較好的身體行動力。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羅伊說,年長者要獲得健康,除了是否抽煙、運動與維持正確飲食習慣外,是否曾擔任志工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