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就醫時間長 學者:加強分級醫療

楊蕓 2017/10/26 18:50 點閱 12207 次
根據智榮文教基金會的長者生活需求調查,在就醫保健需求部分,長者「煩在等待,難在不會」。(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根據智榮文教基金會的長者生活需求調查,在就醫保健需求部分,長者「煩在等待,難在不會」。(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老人愛逛醫院」的印象其實是大錯特錯!根據智榮文教基金會26日公布的長者生活需求調查,在就醫保健需求部分,長者其實「煩在等待,難在不會」,包括就醫流程冗長、找不到病因、不知掛哪個科別等,這些都花費大把等待時間。對此,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別蓮蒂坦言,「分級醫療觀念仍要再教育」,期待社區能發揮就近醫療功能,減少就醫等待時間。

強化社區分級醫療

「大家常開玩笑說,『老人家都很愛逛醫院,好像待一整天也無所謂。』」別蓮蒂表示,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根據調查就發現,長者在就醫保健需求部分,其實「煩在等待,難在不會」。

別蓮蒂解釋,「老人很討厭等待,長時間待在醫院是情非得已。」因為從候診、檢查到拿藥,每一關都需要花時間排隊,不懂得正確就醫也是問題,「老人病痛的原因很多,不知道該掛哪一科,檢查完畢後,若醫生給他們不確定的答案,更讓長者不知如何是好。她補充,檢查報告書通常都是以數字和曲線圖呈現,也讓長者看不出身體狀況好壞。

「社區就扮演重要的角色。」別蓮蒂進一步提出解方說,像是抽血、量血壓、領藥等基礎的醫療行為,這些其實都能就近解決,在社區中心或社區型醫院先處理好,再到大醫院檢查。然而台灣長期推動家庭醫師和分級醫療制度都沒有成效,她坦言,「老人家和全民都需要教育,讓他們養成習慣,才能解決大醫院總是大排長龍的問題。」

行走安全待改善

「更有許多長輩在就醫之前,就先被『交通』打敗。」別蓮蒂接著指出,路不平、人行道停機車、照明設備不足等不友善的行走環境,是全台長者的共同心聲。她表示,政府應正視用路安全,包括加強人行道淨空、巷弄夜間照明,若路邊有高低落差,應設警示裝置提醒,改善長者的生活便利性;民間業者則可研發居家用的輕便輔具、居家無障礙空間設計,及樓梯升降設備等。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補充,「老人家常常只是一聲嘆氣,背後卻綜合了疾病失能、負面情緒等,是多重因素累積而成的反應。」他強調,雖然未來利用科技輔助生活將成趨勢,但長者仍「高度期望人際互動」,「每個人都只會老一次,內心安全感與個人價值等心靈層面需求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