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啟核電 核廢料處理是關鍵

鄭羿菲 2017/08/24 17:03 點閱 19236 次
許多專家學者在815大停電後,紛紛提出「以核養綠」的想法,但核能延後數十年產生的核廢料該如何處理,是無法迴避的敏感問題。(photo by Tetzemann on pixabay)
許多專家學者在815大停電後,紛紛提出「以核養綠」的想法,但核能延後數十年產生的核廢料該如何處理,是無法迴避的敏感問題。(photo by Tetzemann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815大停電不少學者專家提倡應重啟核電逐步發展綠能接軌,但核廢料該如何處理?「台東、烏坵等地都有深度花崗岩地盤可掩埋,甚至可委託法國『再處理』,回收4/5的核原料再利用。」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24日表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聶建中、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李允傑都認為,「政府對核廢料的處理論述與宣傳都不夠,應多加說明讓民眾選擇如何處理。」

核廢料是敏感問題

815大停電後,政府能否維持穩定供電的環境,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命脈問題,也是民眾最關心的議題,重啟核電應該是最簡單的做法,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核電所產生的核廢料怎麼處理?」諸多學者聽聞此問題時,皆嘆道:「這是很敏感的問題!」

「處理核廢料在技術上不是問題,全世界包括日、德、美等國家都還在用核能,主要的問題是民眾不清楚有哪些方式、願意花多少錢?」聶建中24日受訪時表示,政府從過去就沒有清楚論述核廢料的處理方式,像是在外國掩埋、重新提煉核廢料等,而這些措施需要花多少經費民眾也不知道,政府應該多加宣導,讓民眾有足夠的資訊做出選擇。

處理方式宣導不夠

李允傑說,核廢料教育一直做得不好,像是低階核廢料如工作用衣等,輻射量並不如使用過的核能燃料棒嚴重,埋在地下數公尺就沒有影響了,但政府拙於論述宣傳,讓民眾對核廢料有負面、錯誤的印象。

梁啟源說,高階核廢料如燃料棒等,中期處理可用乾式貯存,就可爭取到40~60年的時間發展綠能、智慧電網與大型儲電設備,「其實核一廠已建好空間,只是卡在政府不發使用執照,而核二廠則連施工許可都沒有。」他指出,長期則可尋找地層穩定的花崗岩地盤掩埋,包括台東、烏坵都有可用地點,當然,電廠需回饋地方建設以取得當地民眾同意掩埋核廢料。

核廢料可處理再利用?

「核廢料其實也有先進的『再處理』回收再利用的技術。」梁啟源指出,法國有處理廠可分離鈾與鈽做成再生鈾,後續可再利用發電,而原有的核廢料體積僅剩1/5的玻璃固化廢棄物,同樣地狹人稠的日本也如此做過,台電曾在2015年編列112.57億元預算試辦,但卻遭民進黨立委反對而刪除預算。

不過,美國能源部有報告指出,使用核廢料再處理的鈾鈽混合氧化物核燃料核電廠,自2007年興建估計要花49億美元,從興建到運轉得要28年,還得再花196~224億美元,價格昂貴、時間太長,導致最後計畫因成本效益問題而遭刪除。對此,聶建中、李允傑都認為,政府應向民眾說清楚所有的方案優缺點、經費多寡,最終交由民眾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