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王慶宇綜合報導】會前就曾飽受爭議的2016里約奧運,結束至今已屆滿一週年,大多數場館(包含各種比賽場地、選手村,甚至是交通設施),都並未妥善再利用或永續經營,使得總價超過2千億美元的奧運場館設施堆滿垃圾,閒置浪費,顯見大型賽事場館如何規劃運用,是各主辦國政府必修的課題。
根據美國《商業內幕》報導,在看過許多辦過奧運的城市後,越來越多城市開始懷疑舉辦奧運到底「划不划算」。國外媒體持續追蹤里約奧運場館後續發展情形發現,幾乎所有里約奧運的場館或是設施,都呈現荒廢的狀態。
其中,奧運選手村被形容為「不適合居住」,而帆船比賽場地因為一道防波堤遭10米大浪打壞而無法使用。
《商業內幕》指出,大部分的城市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場館設施來消化為期兩週的奧運所帶來的人潮。加上建造奧運水準場館所需要的費用又非常龐大。許多研究都直白地表示,為了兩週的奧運花費數十億美元「其實不值得」。
英國《職業運動》雜誌針對里約奧運場館深入追蹤分析顯示,里約奧運對里約來說是個「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大混亂」。負責開閉幕的馬拉卡納運動場就是一個最佳例證。奧運結束之後,該場館就因為營運權歸屬問題而遭到擱置。該球場也因為無人使用而成為破窗效應的受害者。許多座椅遭到破壞,玻璃也被敲碎。
本來打算全數賣出的選手村也面臨著乏人問津的狀況。時至今日,僅僅賣出不到10%。耗資2千萬美金打造的高爾夫球場更呈現雜草橫生的景況。
經濟學家津巴力斯特毫不客氣指出,里約奧運花了2000億美金,但只有獲得20億美金的經濟效益,「根本划不來」。他還表示,為了奧運而蓋博物館根本不切實際。「里約有很大一部分連自來水跟電都沒有,結果巴西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在市中心蓋了博物館,是誰會為了參觀博物館而來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