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年中正是許多畢業新鮮人投入職場、轉職者的適應期,據美國求職網站「CareerCast」2016年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上班族表示自己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為「工作中的不可預測性」。董氏基金會20日提醒,不確定性考驗的是應變能力與處事彈性,因此在平日需多累積知識訊息,會更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
知識豐解決難題
工作中的不可預測性事件包括:被指派新任務、公司重要事件無預警改變、突然被換到非預期的工作班次等。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20日對此表示,在職場上學會一套壓力檢視與管理方式,將終生受用,「由於不確定性往往考驗我們的應變能力與處事彈性,因此在平日需要多累積知識訊息,能力越強者,較容易找到解決方案,處事的應變力與彈性也越高。」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也強調,當遇到不確定或具威脅的事件時,人們常常會自動聯想到最壞的狀況(被炒魷魚、被上司斥喝等),此時身體壓力反應系統被活化,造成呼吸加速、腸胃蠕動等影響,會無法客觀做出適當判斷。
若出現胸部有壓迫感、頭痛、肩頸痠痛、失眠、焦慮、失去信心、否定自己等症狀超過2周以上,詹佳真提醒,應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因為失眠或其他身心症狀而引發憂鬱症、躁鬱症等疾病。
常檢視壓力來源
另外,也要勇於檢視自己的壓力來源。詹家真說,可以列出時間工作表,排定事件的先後次序,整理出哪些事可以暫時擱置、哪些任務需要優先執行,平常也要建立人際關係上的支持系統,與非工作夥伴的親友傾訴心情,反而更能達到情緒紓解效果,幫助自己回到原本工作崗位,繼續努力。
職場上,葉雅馨則建議主管,若發現員工常常出現一副苦瓜臉、不開心的表情、發呆、發神、無故落淚、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不斷請假的現象,可以關心其工作量是否超出負荷,給予工作上適當的調整與安排;同事間則可以多互動了解對方情況,做些即時的工作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