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為了前瞻軌道建設編列數千億預算而引發民怨,殊不知發展電動車與自動駕駛車產業比發展軌道建設更有前瞻性。
研究電動車幾十年了,我對電動車充滿想像與期待,這樣的夢想已有機會實現。GOGORO電池交換站不僅是台灣本土的電動機車解決方案,也是解決非都會區的交通解決方案,更可以形成台灣外銷產業。
電動車的無限可能
三、四十年前,我在清華園求學,最喜歡搭動機館的電動車繞校園,後來又有電動巴士,後來出國考察法國核能發電廠與高科技工業,也看到電動車的無限可能,二十年前看到工研院機械所發表電動機車;十多年前,因為親友在大學研究電動機車,我也成為失敗的實驗者,但我未曾放棄電動車。
中華汽車等傳統車廠推出電動機車,我在汐止幾乎想換掉將報廢的二行程機車,但比較之後,我還是沒有採取行動,直到原本在微軟設計遊戲機、HTC設計手機的香港人陸學森,以外行人投入電動機車市場,才顛覆了我的想像,也打敗了傳統機車業者。
我也看了特斯拉電動車或自動駕駛車,每當我定速開車往返南北兩地的高速公路時,我總想像可以不必手握方向盤或踩油門,只要設定目的地,愛車就會把我平安的送達,何必UBER?但我目前仍然「專心」開車,不敢等待電動汽車。
點對點交通不便民
親友考慮高速公路行車安全,總鼓勵我搭高鐵,但南部工作地點和高鐵站有二、三十分鐘的路程,接駁車並不方便;不塞車,我150分鐘就可以回家。前瞻計畫規劃軌道運輸,如何建構路網,真的是太不了解南部交通狀況了,點對點的交通非要自備載具不可,否則寸步難行,計程車昂貴,更別想UBER。
南部民眾普遍自備交通工具,即使發展大眾運輸工具,最大挑戰來自於客源不足或運輸費用太高,造成乘客少,班次少,運價高的惡性循環。
中南東部等非都會地區,設立電動車充電站或電池交換站,都有充足的空間,土地成本低,台灣特有的機車或汽車,若能轉換為電力驅動,並增加人工智能,並針對外來觀光客或當地民眾,妥善規劃共享電動汽機車,自然可以減少空氣汙染。
建立產業鏈
當台灣本地擁有電動汽機車的市場規模,自然形成電動汽機車的產業鏈,可以像過去的個人電腦或資訊產品,台灣若能建立電動汽車、自動駕駛車、電池等產業,就可以找到賴以生存發達的新產業。
政府應該擴大補助國人購買電動車,解決空氣汙染與交通問題,並建立電動車重點工業,讓台灣電動車與電池,因為產能擴大而降低生產成本,用以取代不切實際的軌道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