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教拔河 台灣人才恐被掏空(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7/06 20:36 點閱 770 次

中國大陸教育部日前宣布放寬台灣學生依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標準,從「前標」(即前25%)降為「均標」(前50%),今年10月起實施。對因為少子化、招生已出現困難的台灣大專院校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打擊。

而從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繼1980年代的資金西進、90年代的技術西進,到如今,高教人才也可能西進,台灣一步步遭到掏空的危機更形嚴峻。
 

台灣人才外移嚴重

台灣人才外移的現象,連國際都已經注意到。例如,英國牛津經濟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的《全球人才預估報告》,就曾預估到2021年時,台灣將成為全世界人才最為短缺的國家,而這也不過就是4年後的事了。

另外,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近一次(2013年)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外移人口中專業人才竟達61.1%,高居世界第一。

專業人才外移的情況如此嚴重,當然會對台灣的國力與競爭力造成傷害。如今,中國大陸刻意放寬台灣學生申請就讀大陸大學的條件,將使得人才外移的年齡進一步下探。

學生著重未來出路

當然,對台灣的學生而言,選擇到大陸就讀的考量點不會只是因為對岸放寬申請條件,更重要考量是高教的品質與未來的出路。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每年都會公布全球年亞洲前200名大學排行榜,新近公佈的2017年前10大裏,韓國有3所大學入榜、新加坡、香港和大陸分別2所,日本1所,台灣沒有半所。

台灣排名最佳的是第24名的台大(2016年排名第15);其次是第33名(2016年35名)的清大;第3是交大39名(2016年31名);第4是台科大41名(2016年28名);第5是成大47名(2016年41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的大學排名基本上呈現往後退的趨勢。

語言相同吸引力大

台灣高等教育的辦學品質較之鄰近國家,不進反退,對年輕學子的選擇難免會造成影響。語言相同、文化同源的大陸的大學,對台生尤其具有引力。教育部日前公佈大學生前10大出國進修、交流的國家,中國大陸排名第1,共計3007人,3年前是1552人,增加了9成多;日本1986人,排行第2。目前台生在大陸近1萬人,且逐年成長中。

大陸放寬申請標準後,未來可能不只是所謂的菁英學生會選擇赴大陸就讀,中段成績的學子也會想到中國的大學試試、接受不同的挑戰。台灣少子化影響招生,因此大專院校頻頻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誘因,吸引陸生來台,所著重的主要是填補缺額。

而中國大陸一步步對台生釋出善意,背後的動機早已超越填補招生缺額(雖然大陸也有少子化的問題),甚至也不一定是為了吸引人才,更重要其實是在做兩岸年輕世代融合的準備。兩岸教育單位招收對方學生的戰略目標並不一樣。
        

學歷認證能阻西進?

面對大陸對台生的門越開越大,教育部最有力的籌碼就是「學歷認證」。目前大陸大約有2000多所高等學校,但是教育部只採認其中的155所大學和190多所專科學校的學歷,如果台生前往不在採認名單中的大學就讀,未來回到台灣之後,學歷認證問題會影響就業等。

依兩岸關係的現況,短期而言,放寬大陸學採認的可能性比較低,但這樣是會遏阻台生赴陸就讀,還是造成台生到大陸就讀後,乾脆選擇不回台灣(既然台灣不承認其學歷)的結果,恐怕教育部還須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