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讓垃圾大戰變黃金爭奪戰(李若松)

李若松 / 資深媒體工作者 2017/07/03 18:40 點閱 859 次
焚化爐可以讓垃圾減容,卻無法根本解決垃圾問題。(photo by wikimedia)
焚化爐可以讓垃圾減容,卻無法根本解決垃圾問題。(photo by wikimedia)

焚化爐可以讓垃圾減量,卻無法根本解決垃圾問題,垃圾處理是全國問題,過去的掩埋場不科學、衛生,改採焚化爐只是減量,六噸垃圾仍有一噸底渣要處理,如何讓垃圾底渣再生變資源,要透過中央政府努力,讓垃圾變黃金。

雲林縣因林內焚化爐無法啟用,七成垃圾必須委託外縣市焚化處理,垃圾外送其他縣市焚化,雲林縣必須接收一點八倍的焚化底渣,更累積三萬噸,像斗六市無法接受導致堆積八千噸垃圾山,被迫停收公家垃圾,引發垃圾大戰。

高雄市家戶每日產生約兩千公噸垃圾,垃圾焚化後所生三百噸底渣,高雄市環保局為消化過量底渣,去年十一月要求外縣市將垃圾運至高市焚燒,須運回「一定比例」底渣作為交換條件,目前運回底渣的比例是代焚燒垃圾的一點八倍,想想,雲林縣若有十萬噸垃圾無處掩埋,怎麼能找到地方消化十八萬噸的垃圾底渣,雲林縣也不像六都有那麼多公共工程需要大量底渣。

官員評估,高雄四座公營掩埋場,未處理的底渣若直接掩埋,大概一年內就飽和,必須消化過量的底渣。高雄市焚化底渣問題,也是所有垃圾焚化縣市的困擾,未來雲林縣林內焚化廠啟用,還是有六分之一底渣要處理,應該讓底渣變成可用的資源。

底渣處理應與焚化廠整體設計,讓焚化過後的底渣,篩分、水洗,在離開焚化廠前就變成無害有用的資源,都應該經過嚴格認證,無論是鋪馬路的基礎材料或建材,垃圾是可以變黃金。

蔡政府正在推動前瞻計畫,環境保護也是相當重要的建設,垃圾處理如何做到零公害,除了改善雲林縣林內焚化爐外,應該針對現有與未來焚化爐規劃附設底渣處理廠,變成鋪道路或公共設施的安全建材,像台灣海邊的消波塊,也可以使用底渣為核心材料,降低材料成本。

垃圾變黃金,因為燃燒垃圾的熱能可以發電,燃燒的飛灰與底渣產出也是有用資源,符合「循環經濟」理念,這樣的資源回收產業必須環保署、經濟部、地方政府共同推動建立與品管,保證出廠的都是安全無虞的建材,大家才會搶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