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為改善國中、小學生因家庭社經地位、文化刺激不足而造成的學習不利問題,「已投入補救教學的老師、或是退休的老師們,還要再雞婆點!」台師大教育學系教授甄曉蘭4日表示,補救教育是為了讓每一位孩子的學習都在水準上,而這需要老師們懂得策略並齊心投入,「絕對不是拿經費開班而已。」
教育部自100年起啟動「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台師大受委託辦理「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輔導諮詢團隊培訓及入班輔導系統建置計畫」,負責培訓全國性的補教教學「到校諮詢人員」及「入班輔導人員」, 4日於台師大舉行「補救教學輔導諮詢團隊培訓計畫成果分享會」。
計畫主持人暨台師大教育學系教授甄曉蘭指出,台師大實施該計畫至今3年,已逐漸將流於形式的「管考訪視」轉化成實質的「輔導支持」,包括到校諮詢人員會針對各學校的整體行政、資源問題進行診斷,入班輔導人員則是「教練教師」,投入退休校長、經驗教師群或學者專家,針對補救班級的師生教學狀況點出問題癥結點,並提供教學建議給在地老師參考。
但她也坦言,培訓出來的人員數若分攤到各縣市仍「嚴重不足」,包括到校諮詢人員僅有228位、入班輔導人員只有379位,「還有許多科目的培訓結業師資人數掛鴨蛋,必須繼續招兵買馬。」
許多人質疑補救教學成效不彰,甄曉蘭強調,已經有一套行政諮詢和教學輔導系統在支持在地教育,現在只差老師「要再稍微雞婆一點」。她呼籲,老師退休了可以轉換跑道繼續當教育志工,來投入補救教學的培訓課程,「在地老師也要真正看到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與需求,兩方並齊,計畫就做得起來,經費問題只是其次。」
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高淑芬也說,補救教學的目標是要讓每一位孩子的學習都受到重視,讓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都在基本水準之上,並建立「教育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