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秋刀魚捕獲量世界第一、鮪延繩釣產業規模全球第一、魷魚年產量全球第二…,對於這些政績台灣官員多能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台灣漁業潛藏危機卻渾然不覺。
漁業轉型原地踏步
舉凡外部的可自由捕撈海域面積限縮、非法漁業活動成為全球公敵、配合責任制漁業區域漁業組織實施配額管控,以及內部的本土基層漁工數量嚴重不足、沿近海漁業資源幾近枯竭、養殖漁業病害叢生等等,還沉醉在捕撈數量全球NO.1的光環裡,不知道世界漁業局勢與趨勢正在大幅轉變(以管理取代捕撈、以品質取代數量、以永續取代開發等),再不調整思維與作法,台灣漁業終將舉步維艱,歐盟對台灣遠洋漁業舉黃牌只是冰山一角,政府官員別劃錯重點!
國內官員在談論兩岸漁業競爭態勢時,經常露出老大哥口吻,對中國漁業政策指指點點。過去台灣漁業總體發展確實優於中國大陸,然而這些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動「走出去」戰略,全力發展遠洋漁業並透過海上絲路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經貿關係。
中國海上糧倉令人驚艷
根據最新官方統計,中國大陸水產品出口創匯已經達207.38億美元(台灣僅18.7億美元),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已經從逆差轉為順差(113.64億美元)。水產品貿易額占農產品貿易額的16.3%,水產品出口額穩居農業首位(占28.4%),也為縮減農產品貿易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海上糧倉」計畫(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00萬公噸)推動讓外國專家驚豔。
中國水產品對日、東協、歐盟、臺灣、韓國等世界主要市場出口數量及金額均呈現雙升,部分水產品種類與外銷市場和台灣出口水產品重疊,已逐漸產生競爭與替代效應,台灣政府別掉以輕心。只是受到政治形勢變化、他國水產品競爭和品質安全因素影響,中國對美、香港市場水產品出口繼2015後再次下挫且幅度明顯,尤其受目標市場單一影響,主要依賴日本和美國市場的鰻魚、羅非魚(即吳郭魚)出口額分別下降7.42%和6.07%,台灣應善加利用。
目前東協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進口的地區(占總進口量的13.4%,金額為12.55億美元),相當值得蔡政府在力推台灣農漁產品往新南向發展重視。
以永續翻轉捕撈印象
由於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資源在日益減少,海洋成為人類最後的資源寶庫,尤其水產品在提供人類動物性蛋白質,就業機會,經濟成長等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而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先天的條件來發展,台灣政府與水產界在積極追求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也應該懂得回饋海洋。
除了推動禁止使用破壞性漁法、減少鮪魚與瀕危魚類的捕撈量外,更應主動參與國際漁業資源養護工作、加強海洋保護區設立與管理、推動海洋永續生態標籤、鼓勵沿海居民參與守護大海活動、發展低碳漁業等等透過破壞性創新(如漁業管理制度與模式的全面革新),讓台灣成為國際漁業管理與養護的重要參與國,而不再只是令人頭疼的捕撈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