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專家談廢核與選址 讓公民參與

林亭妤 2017/04/09 18:02 點閱 42857 次
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9日在論壇中分享德國廢核的經驗。(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9日在論壇中分享德國廢核的經驗。(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德國政府處理與討論核廢的時程非常長,但我國現在連討論都還沒開始。」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與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中心合作,9日特邀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來台,於「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中分享德國廢核的經驗,並呼籲政府及早啟動核廢處置的公民對話。

媽盟9日於論壇中指出,雖然台灣已經確定2025年實踐非核家園,但高達17762束的高階核廢料(使用過燃料棒)和超過20萬桶的低階核廢料(含蘭嶼10萬桶)處置問題,目前社會仍無共識,不僅核一廠2018年除役的時間逼近,核一、核二廠更因燃料池爆滿,有被迫提早除役的可能,核廢處置問題益發急迫。

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表示,德國在未統一之前,核廢料場址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而建立在過去東、西德的分界線上,「完全不是基於科學依據,」導致現在德國統一後,核廢料存放場址位在領土正中央。

因此,1999年德國新政府成立「核廢貯存場選址程序委員會」,放棄過去傳統「決定-宣布-辯護」的模式,從尊重技術、安全及公共接受三大原則處理選址議題,並決定立專法管制。霍恩說,委員會中只有8名是來自國會代表,公民學者代表等則高達8名,所有立法過程開誠佈公,民眾都能看到相關討論的細節,委員會必須建立最客觀公平的選址標準。

核廢料處置的選址問題令人頭疼,絕大多數民眾都不願讓核廢料隨意地放在自己家園附近。媽盟秘書長楊順美指出,有核電廠的國家幾乎都發生過抗議事件,「從德國經驗我們已知,核廢料的處置與最終選址存放問題都需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但我國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專案小組從去年11月至今,都還未討論過半次。」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提醒,目前低階核廢料建議候選場址位於台東達仁鄉、金門烏坵鄉,但迄今都未舉辦地方公投,核廢處置停滯不前。她認為,低階核廢料沒有送往國外的誘因,台灣應自行處理,社會要加強對話與共識凝結;高階核廢料則建議先討論台灣是否有適合的中期貯存場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