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亞型增多 明確診斷助照護

林亭妤 2017/03/16 13:51 點閱 20779 次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16日舉辦例行記者會。左起秘書長張維紘、理事長白明奇、理事甄瑞興。(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16日舉辦例行記者會。左起秘書長張維紘、理事長白明奇、理事甄瑞興。(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失智症的種類發現因醫療進步而更清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16日提醒,不同的失智症種類,治療模式與用藥也大相逕庭,若是吃錯藥物,可能會增加病患動作障礙的程度。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因此表示,失智症前期要先能明確診斷,後期的照護才能完善,長照政策的據點規劃方能配合。

失智症如同感冒一樣有各種類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秘書長張維紘16日在記者會中說,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外,還有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各種亞型,「其治療照護模式與用藥大相逕庭。」

「目前失智症的主要藥物都是以阿茲海默症為主,」張維紘說,若綜合各種研究成果,可以說失智症的其他亞型若使用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基本上沒有治療效果,反而可能產生更多用藥風險與副作用,如: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若使用阿茲海默症藥物,會產生不正常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增加其動作障礙的程度。

此外,有些失智症的表現症狀和其他疾病也很相似,容易導致病人找錯專科、吃錯藥、延誤治療先機。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甄瑞興指出,阿茲海默未診斷前的症狀和憂鬱症極為相似,病患可能因此先找精神科醫師就診,而延誤了失智症早期預防與治療的先機。

白明奇表示,學會因此制定出一套「腦適能測驗」,希望協助一般診所的各專科醫師也能正確篩選出失智症的高風險群,並進一步轉診給失智症專科的醫師。

隨著時間推進,到了2061年全台失智症患者恐將會增加至百萬人,白明奇提醒,未來護理之家更可能會收到不同種類的失智症患者,若是血管性失智症,照護上還要注意長者的血壓變化、甚至須小心二度中風風險;未來長照據點的護理人員,也應有更專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