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財政部連續3年稅收超徵,累計已達3,000億元,有可能還稅於民嗎?「重點是政府要達到長期財務平衡,而不是從個人口袋角度看。」前財政部長李述德14日接受本報「醒報現場」專訪時表示,稅改要看財產稅、所得稅及行為稅等3大稅系之下的18種稅目,加稅與減稅都只是工具,「目的確定了,再來談方法。」
現年65歲的李述德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企管碩士,他曾擔任台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台北市政府秘書長;他也在財政部許多單位歷練過,從高雄市國稅局局長、北區國稅局副局長、一路到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2008年他更擔任馬政府的財政部部長,直至2012年卸任。
超徵不可隨便退稅
針對超徵的稅收是否可能退給人民,李述德不願草率回應,但他數度強調,政府財政單位要以長期的收支平衡穩健為目標,雖然近幾年連續超徵,但是每過幾年景氣都會重新循環,因此應該要評估超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因為景氣好而超收?還是因為預算編得較為保守?
由於財政部5月將提出整體稅改方案,有學者曾建議,綜所稅累進稅率達45%太高,應有調降空間,營所稅要升或降則有不同看法。對此,李述德認為,綜所稅牽涉到600萬家戶,營所稅每年則有70萬餘家營利單位申報,兩種稅目的影響層面都相當廣泛,因此不管加減稅都要仔細評估精算。他也補充說,加稅不太符合目前的國際趨勢。
稅改須凝聚社會共識
「加減稅是工具,要看目的是什麼,」李述德強調,任何稅目的改革都要取得社會共識,再一步精算加減稅率,例如2014年廢除軍教人員薪資所得免稅待遇,等於是一種加稅手段,但因社會有共識,配套也做到了,執行過程自然水到渠成。對於近來出現再調高遺贈稅的呼聲,他表示,實際調高多少端賴大家對方法有何共識。
至於現今數位經濟如此發達,政府該如何對跨境電商課稅?李述德說,商業無國際,人流、物流、商務流最後就匯集成「資金流」,因此政府必須先掌握電商的「資訊流」、從源頭開始管理,才能課到跨國公司的稅。「其實技術都還好處理,重要的是整體環境要到位,」李述德最後再強調,國內財金部門的稽徵技術若沒有與國際化接軌,什麼都不必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