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牙、顧眼、護耳 好習慣免誤孩童

林亭妤 2017/02/20 18:29 點閱 17289 次
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20日表示,進食頻率太高也會提升齲齒風險,應集中孩子的用餐時間並降低用餐頻率。(photo by slay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20日表示,進食頻率太高也會提升齲齒風險,應集中孩子的用餐時間並降低用餐頻率。(photo by slay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集中用餐時間」及「降低用餐頻率」,是學童護齒的最佳法門。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20日表示,無論食用甜味或鹹味食物,只要食用頻率太高都容易提高齲齒風險。此外,據國健署研究資料發現,年紀越小就近視者,越容易成為逾600度的高度近視,呼籲家長平日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幼童含糖食品攝取頻率、定期塗氟及父母協助幼童潔牙等因素,都與齲齒有明顯關聯性。」張進順20日在台北市衛生局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多數民眾以為只有吃甜食才容易齲齒,其實無論甜味或鹹味食物,只要食用頻率太高,都會提升齲齒風險,建議應集中孩子的用餐時間並降低用餐頻率。

台北市衛生局指出,兒童近視的危險因子包括: 1週近距離用眼的才藝課程或練習時間超過4小時;1週使用電腦、電玩、平板的時間超過4小時;1週看電視時間超過12小時等,而年紀越小就近視,越容易成為逾600度的高度近視,往後也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等疾病,甚至有10%的機率恐致失明。

研究顯示,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的分泌量,可抑制眼軸伸長、減緩近視的發生及度數惡化,建議家長平日應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每天至少2小時以上。

「少部分的孩子在中耳炎後,會因為中耳積水而導致聽力損失。」北市聯醫仁愛、陽明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林厚鈞受訪時說,多數孩子中耳炎康復後就沒事,但不到5%的小孩可能有中耳積水的症狀,由於不會感到疼痛或不舒服,孩子不容易因為「聽不太到」而告訴家長「我的耳朵怪怪的」,臨床上稱之為「沉默的中耳炎」。

林厚鈞提醒,如果家長觀察到小孩於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中耳炎之後,出現說話聲音變大、說話必須重覆幾遍才聽懂、聽電話時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對聲音的反應變遲鈍、看電視時音量轉很大等不尋常現象,就要懷疑是輕度聽力損失,宜儘速前往耳鼻喉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