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所得替代率專家:以薪水高低區隔

鄭羿菲 2017/01/22 17:14 點閱 15720 次
年金瀕臨破產,有學者認為應以薪水高低區別所得替代率,也有專家認為重點應是每個人領的差不多。(photo by 總統府)
年金瀕臨破產,有學者認為應以薪水高低區別所得替代率,也有專家認為重點應是每個人領的差不多。(photo by 總統府)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針對年金改革將調整所得替代率,「應讓低所得者享高替代率、高所得者享低替代率。」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22日在年金改革會議上如此表示。台聯黨文宣部副主任陳嘉霖則認為,「退休人員能夠實領多少才是重點,建議每月所領的地板以『最低生活標準』為低標,而能領到的天花板不宜超過低標2倍。」

低薪者替代率高

「年金改革的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比照退休前之月薪比例),應隨著退休前所領薪水的額度而定高低。」張森林22日在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全國會議」上表示,所得替代率不應該一體適用,以美國為例,針對弱勢所得者,所得替代率可高達80至90%,但是針對月薪高所得的富人族群,則可降低到20至30%,運用交叉補貼的方式,以維持年金制度的發展。

張森林指出,現在運用同樣的公式算,無論最高階所得者與低階所得者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都為60至70%,自然會產生制度上的缺陷,因為高所得者領的錢永遠比低所得者高,除了設定上、下限樓地板,也應該在所得替代率上就薪資的高低做出區隔。

比照國外制度調整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代表羅紀瓊說,任何的改革都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年金財務出現巨大虧損的主因是過去政府與民意代表沒有考慮年金財務所做出的政策,在當時出生率、經濟成長率、銀行利率、薪資成長率等4高的情況下能夠負荷,但現世代已是4低,現況已無法負荷。

「現在的所得替代率制度對薪水高的人有利,政府要做改革,應該更多參考國際上對年金設計的方式。」羅紀瓊建議,在國際上美國、德國都是值得參考的對象,德國主要是以薪資相對比值點數的方式為計,而行政機關對點數的計算則以出生率、薪資成長率等比值做出調整。

實領才是重點

陳嘉霖認為,確實最不好的方式是用一定的公式套用全體,計算每個人能夠領到多少,但其實不論所得替代率多少,或者以薪資所得的高低做區分,重點應該是退休人員能夠實領多少、年金改革設定的地板和天花板的差距,因為只有退休能領的錢差距越小,才能真正達到社會公平。

「年金改革應注意的重點,應是各行各業的薪資差距過大。」陳嘉霖說,若只注重所得替代率的高低,可能出現所得替代率80%的族群所領的錢,比所得替代率50%的人還低的情況。他指出,月領年金的地板應以當時的最低生活標準,以行政院版為計算,就是以2.5萬元或3.2萬元擇一,而天花板不宜最高是2倍,也就是5萬元或6.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