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早產兒因過早脫離母胎子宮環境,常留下感官弱化、關節錯位、過敏體質等後遺症。為此,成大教授徐碧真導入早產兒出生後的物理照護知識,並由成大教授吳豐光與金屬中心進行產學合作,研發出專屬於早產兒的「築巢擺位床」,透過姿勢擺放支持,讓早產兒的體感可以正常發展。
成大工業設計學系博士林于婷17日在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上指出,國人晚婚晚育風氣漸漲,中高齡產婦產下早產兒數也隨之增加,但目前針對早產兒的神經運動、體感發展等照護方式,完全仰賴護理人員的經驗。
金屬中心工程師陳貞勳受訪時表示,子宮內羊水環境可以保護胎兒的視覺、聽覺、神經運動、體感覺系統發展,但早產兒由於過早脫離子宮,有更大機率出現視網膜損傷、聽覺喪失、生長遲緩、體感失衡的後遺症。
「早產兒還未密合的髖關節若沒顧好,長大後更容易有關節外翻、長短腳等後遺症。」陳貞勳提醒,拇指外翻、左右臉不對稱等,都可能是早產兒出生後沒有妥善施力照顧造成的後果。
對此,成大工業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吳豐光與金屬中心合作,研發專屬於早產兒的「築巢擺位床」。陳貞勳操作時解釋,床位設計以28~40周的早產兒體重、身長為基準,結合壓力感測系統,只要護理人員移動早產兒時施力不對、或擺放時姿勢有誤,機器都會偵測並發出警訊提醒。
林于婷說,床位模型為蛋型,可以讓早產兒在接近無重力的床墊設計之下健康成長,使早產兒出生後仍感覺像在媽媽體內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