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一連串的秋颱挾帶強風豪雨接力侵襲台灣,使蔬果主要產地中南部地區災情慘重,蔬菜價格暴漲不啻綠金,一顆普通的高麗菜竟可以貴到新台幣200元令人咋舌,在市面百物價格飛騰、唯獨薪資不漲的情況下,一日三餐成本支出暴增,使許多雙薪家庭與外食族、餐飲業者荷包大縮水,用「米珠薪桂」尚不足以形容。
先盛後衰
不到兩個月,高麗菜和其他蔬果均生產過剩,價格一路下滑,某些種類蔬果產地盤商收購根本乏人問津,交易金額可能還不夠支付人工採收作業成本,某些產地農民索性以形同跳樓大拍賣的超低價,開放農地讓有意購買的外地民眾採收,兼可節省人工成本。
撿到便宜的消費者笑逐顏開、喜上眉梢樂開懷,但辛勤耕作的可憐農民看在眼裡,心中卻欲哭無淚。筆者雖非農家子弟,但成長歲月是在中南部鄉下度過,舊居旁早年放眼望去田野阡陌縱橫交錯,先父生前雖是鄉間學校教師,但他年輕求學時主修農業,任教的學校也是由農校改制轉型,是以筆者對農村生活有很深的體認,對農民的苦境感同身受。
菜賤傷農
蔬果生產過剩、價賤傷農現象已是司空見慣,幾乎年年重演的老套爛戲拖棚,每到這類時令,行政院農委會幾乎都會習慣性地發公文要求其他部會,特別是下屬單位經常需要辦理團膳的教育部(中小學營養午餐)、法務部(各縣市的看守所與監獄)、國防部(各軍種營區)配合,政策性優先採購消費諸如此類生產過剩、價格暴跌的蔬果乃至畜產副食品,筆者廿多年前服兵役擔任某單位糧秣官時,接到這類公文更是家常便飯。
然而盱衡人口結構少子化趨勢,導致中小學生逐年減少,國軍也因推行募兵制員額大幅縮減,農委會年年祭出這類老套做法,根本難以解決高齡農友們的切身燃眉之急,但讓人不解的是,負責農政輔導規畫的農委會,為何總是束手無策,讓菜金變菜土的爛戲碼年年上演,難道農委會淪為「除了會示警,什麼都不會」嗎?
只會示警?
農委會應該清楚對農民示警的效果有限,並非農民聽不進農委會規勸,亦非農民心存「賭看看」的一窩蜂投機僥倖心態作祟,政策問題最根本的癥結在於是否有人指點教導農民:不種高麗菜,到底要改種什麼?
輔導農民轉種其他項目農產品(肉類等畜產品亦然),此乃農委會責無旁貸的要務,更不可見招拆招、臨渴掘井,非要等農畜產品消費市場出現生產過剩現象警訊,才後知後覺被動因應,而是平時就要做好規畫,依照本地消費者偏好、各區域氣候與土壤特性,成立各種蔬果生產專區,進行計畫性種植、運輸與銷售,方可消弭蔬果產銷價賤傷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