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晚會輸給大陸 有何好在意? (邱慕天)

邱慕天 2017/01/03 18:14 點閱 2516 次
台灣人不得不承認,讓許多台灣藝人再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國大陸的舞台、市場。(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人不得不承認,讓許多台灣藝人再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國大陸的舞台、市場。(photo by 網路截圖)

綜藝天王吳宗憲旁觀兩岸跨年拚場,近日出面沉痛檢討「台灣跨年活動『幾乎零大咖』現象」,指責「政客收割不播種、演藝圈淪為國殤的祭壇」,再次戳到台灣娛樂圈痛處!

連日來,輿論不斷試圖分析台灣綜藝的困境,並思索強國壓境下的本地市場出路。其實,台灣應及早接受大中華市場下台灣必然成為邊陲的事實,並認清流行文化的「流動」本質。

台流曾攻克神州

觀察可發現,不論主持而論歌舞,台灣所謂「大牌藝人」,如周杰倫、蔡依林、S.H.E.、孫燕姿、張惠妹、五月天、王力宏等,多半在2000年左右開始聲名鵲起,此時正好是所謂「港星」勢力在台灣吃了一整代、強弩之末青黃不接之際,台灣流行樂的黃金世代

彼時,剛開始有經濟消費力的中國大陸,文化產業還如同一片蠻荒。「台流」僅拜新媒體之賜,就可以在神州攻城掠地。如今,有一整個年輕世代幾乎都是聽著上述這些歌手的聲音長大,哪怕他們並非全部都是原創歌手,其歌曲作為兩岸四地與星馬「華語歌壇」的共同記憶,卻是毫無疑問。

網友注意到,2011年後跨年後,台灣這批2000世代已開始轉戰對岸,若不是謝金燕的台妹電音突然被炒紅,其實這批「天王天后」也差不多到了被台灣觀眾喜新厭舊、視為江郎才盡的時刻了。

10倍的酬勞與市場

台灣人不得不承認,真正讓上述許多藝人,甚至包括更老一輩記憶的周華健、新近一點的林宥嘉、楊宗緯等人再次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大陸的舞台、市場。

同樣一個歌唱節目企劃、同樣一個由官方策劃的跨年夜(在大陸是國營官股電視台、在台灣是縣市政府),大陸有資金可以打造如《江蘇衛視》那極為華麗的百老匯舞台、首屈一指的管弦樂隊、歐洲請來的數十人舞團。

他們給出比台灣高達10倍的表演費及觀眾市場,更讓藝人可以投入更多時間與用心準備,這都是被台灣「嫌棄」或「看膩」的歌手,得以煥發新生、再攀聲勢高峰的重要因素,卻被台灣網民忽略了。

Jolin

大咖氣勢不再

本次跨年,伍佰、五月天都是演唱台灣場;吳宗憲「零大咖論」嚴格說來並不屬實。但台灣所能給予的舞台格局已經註定了,就算「大咖」留在台灣,也無法創造出大咖的氣勢。

如今新一代的台灣歌手,要再站上中國大陸10億人的全國性大舞台,已經不像過去世代那麼容易。大陸本地的新興藝人,透過選秀節目、日益精良的製作培訓,已如雨後春筍冒出。

當初市場比香港大三倍的台灣,吸納了一切香港經驗,那一代操著不流利國語的港星賺了新台幣後,卻無法傳承給下一代香港娛樂圈。這是台灣較香港優位的「大市場」及全球化的「後進者優勢」,現在只是又複製在了市場大台灣60倍的中國大陸身上。

集中實力在大都會

面對如此現實,輿論有各種反應。有人認為新媒體世代,台灣不再需要政客流水席辦桌式的跨年綜藝晚會了,只要串流輕鬆享受大陸重金製播的大舞台表演就好了。同樣地,也有人認為各縣市的現場演場會和煙火秀,仍然是個值得持續下去的千禧年新傳統,給許多年輕、單身、或無處可去的公民們,一個歡樂的共感、不需要背上什麼兩岸流行文化戰爭的大包袱。

剩下不甘於「投降主義」的人則指出,若台灣集實力於首都台北、市政府將晚會撥給民辦及拉攏企業贊助,依然能夠創造出足以「反攻大陸」的晚會品質。

無論怎麼做,台灣都必須面對文化體質正在流失的事實現況。例如台劇、台綜,以及新聞和談話類型節目,台灣實力早已被大陸海放,「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平失去,不過是作為對岸中華文化收編的現代進行式,而又被我們重提的傷痛罷了。

未具先知高度

台灣的優勢是比大陸自由多元,然而多元若只意味著自私、分化與各行其是,而沒有理性、榮譽感、危機感等將大家團結在一起的共識(如南韓),那麼我們自然要承認,台灣不可能有機會達到「韓流」的精緻文化實力。

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福爾摩沙回歸中華文化的邊陲,與其說是大陸的文化統戰奏效,不如說是台灣人未曾夠高度地因應中國大陸崛起,以及先知性地給自我認同安身立命。

當台北101煙火散去,「演藝圈淪為國殤的祭壇」一語,作為中華民國邁入106年的註腳,倒真的有些許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