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當愛已成往事 政府與產業分手 (彭蕙仙)

彭蕙仙 2016/12/06 19:25 點閱 1648 次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批評「全國科技會議」跟產業脫節,本來應該是產、官、學共同擘畫科技產業發展前景的會議,如今已很少見到業者的身影,只有官方和學界參與,業者不了解政府的科技政策是什麼,缺乏經營方向,前途茫茫。

張忠謀以全國科技會議「8屆元老」以及國內科技與產業大老的身份發言,自然引起各方重視。他提到,1980年代是科技會議的黃金時期,當時大家都很熱心於尋找新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方向,創造台灣的競爭優勢;但現在幾乎沒什麼企業參加科技會議。

現狀哀鴻遍野

張忠謀說,台灣產業目前正面臨很大的挑戰,紅色供應鍊來勢洶洶,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又要求廠商回美國生產,政府要企業轉型,企業也很想轉,但實在不知道要轉到什麼地方去,現狀可說是哀鴻遍野;張忠謀顯然很為台灣產業感到焦急和焦慮。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行政院為積極推動全國整體科技發展,從1978年開始,每4年舉辦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1980年成立「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每年邀請德高望重的學者到台灣來指導科技的發展,2002年度行政院組織改造後,科技顧問會議就不再召開。

1999年《科學技術基本法》頒佈後,根據該法第10條規定,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情形及區域均衡發展,由行政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作為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依據,每4年召開一次。以上都與過去的國科會、現在的「科技部」有關。

連15K都沒有

跟產業政策更為貼近的則是由經濟部所主導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同樣也是每4年舉辦一次,最近的一次將在明年3月舉行。上一次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企業人士在會中對環保團體不滿地表示,再吵下去,台灣的年輕人會連15K都沒有。從這位董事長的發言,不難了解產業會議確實非常貼近企業經營現實面。

在張忠謀口中全國科技會議的黃金年代時期,政府的科技政策落實為技術發展與產業發展,是一條鞭的價值鏈形成過程,政府與產業間有著緊密的信任關係,因而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成為互為表裡或是上下游的關係。

企業與政府關係質變

1993年推出的第一波南向政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宣佈失敗;2002年的「兩兆雙星」計畫後來變成了「2道流星」,再進一步製造出「5大慘業」,此後,政府即逐漸失去產業界的信任,因為相信政府的企業可吃了不少苦頭;同時,政府對企業的態度也從興利變成防弊,政商之間要不是存在勾結關係,就是呈現反商情結,因此,政府訂政策、給資源、產業向前衝的模式逐漸瓦解。

從此,產業界大概也不怎麼寄望靠全國科技會議,幫忙尋找新的方向了。於是,企業逐漸缺席科技會議,也就不難想像;甚至即使參加理論上應該能夠接上產業地氣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大概也鮮少會奢望能夠見到具有建設性的產業發展願景。

企業與政府關係的質變,造成國家政策與產業經營之間,落差加大、鴻溝變深,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困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