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濟景氣 政府樂觀、民間悲觀 (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6/12/01 16:18 點閱 1735 次
從這一年多來出口實績無法提升、主力產業部門尤其出口衰減,就可看出我國對外貿易的萎弱難振。(photo by google image)
從這一年多來出口實績無法提升、主力產業部門尤其出口衰減,就可看出我國對外貿易的萎弱難振。(photo by google image)

臺灣智庫發布蔡英文總統民意支持度持續向下滑低到41%死亡交叉邊緣,而非綠民調則已盪到12%的同時,行政院主計總處卻發布了高度樂觀的臺灣經濟展望報告。

主計總處以2016年第三季臺灣GDP向上正轉2.03%的「佳績」,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到1.35%以上,應無問題;且預測2017年臺灣經濟表現將更優於今年,估計可以達到逼近2%,1.87%的水準。

動能條件欠缺

對於政府主政當局如此樂觀看待當下及明年臺灣經濟發展成長態勢,民間研究機構以及企業界領袖,則普遍抱持保守看法,甚至是相當悲觀。

從內生變數的臺灣經濟成長動能條件,或足以拉抬推升經濟向上的支撐力量看,臺灣經濟現況及明年展望,基本上都相當嚴重欠缺;現實上能夠看得到的,無論是數量程度或素質,負向因素要都遠遠高過正向因素。

尤其,近幾日民間機構所發布的兩個公開指標,包括經濟景氣對策燈號連四個綠燈,以及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半年月月滑降,都令人很難推測出今年經濟成長率有超過1%的可能性。

深入檢討臺灣經濟基本體質,主要促成經濟成長與否的關鍵變數,不外乎是投資、消費與對外貿易三者。

國內外投資規模小

20年來臺灣投資營商環境條件因素逐年劣化,已經阻卻了本國資本投資,也嚇退了外人外資來台;2016年,以及可預見的2017年,實在都看不到會有突兀地「忽然促進內外資本在臺灣激增投資的主客觀變數」出現。想靠投資來激升臺灣GDP的機率幾近於零。

政府部門的公共投資,也一直是聽得到樓梯響,卻根本見不到人下來;更何況,即使是既訂的公共投資計畫總規模,也只有新台幣700億元上下,與1980年代蔣經國先生及孫運璿先生主政時期,動輒至少3,800億元以至8,000億元的公共投資規模,根本無以相提並論。

至於當今行政院所積極集中推動的新創五產業計畫及新南向政策,一方面規模格局太小,不足以有力推升臺灣5,400億美元GDP經濟規模得以向上進步,同時,受到結構性層次偏低、偏弱影響,無以促成臺灣經濟之結構性轉變與升級;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計畫幾乎都是3、5年以後方得以看見績效的「天邊玫瑰」,也不是2017年所能顯現出來或看得到的。

消費外貿動能成長不樂觀

在國內消費動能方面,就現下態勢看,也無樂觀成份可言。自從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爆發,以及經濟鎖國政策僵固不解的情況下,國內所得與薪資水準一直沒有回升,臺灣本身經濟社會的消費意願及消費能力,益發沒有再提升再進步的可能性。

而蔡政府主政以後,社會普遍對經濟前景不抱樂觀,消費部門只見更趨保守退縮;特別是因為蔡英文拒絕認同「九二共識」造成兩岸經濟往來關係已由熱絡轉趨冷峻,國內觀光旅遊業亦急凍冷縮,在這種情況之下,民間部門當然更難以像今天主計總處之「超級樂觀」,研判預測出下半年、甚至於明年全年景氣蓬勃樣態。

對外貿易的萎弱難振,從這一年多來出口實績無法提升、主力產業部門尤其出口衰減,以至接單指標亦迭迭滑低超逾九個月的劣化狀況下,未來半年甚至18個月之內,外貿部門更不可能突然翻轉。

「川普因素」極具關鍵性

此外,「川普因素」對2017年的世界經濟應該是「正面積極的促進作用」要遠大於負向作用影響;但是,對於臺灣經濟未來而言,卻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變數。其對臺灣的最重要影響,可能會發生在川普擬採大減稅措施,極力吸引美國海外事業能夠回流美國本土投資製造營運。此一舉措,據估計,可以吸引到美國海外資本至少四兆美元以上回流。

而以「美國製造」的上游供應廠商角色為主的臺灣大型企業,可能配合川普政策,移轉生產製造基地到美國,「進行目標市場在地投資營運方式」將是其在未來的最佳國際化策略,則以鴻海、台塑為主力的大型投資計畫一旦轉向,更會減損未來臺灣投資機會的發展,導致整體經濟成長動能大減弱。

如此將使未來1~3年的臺灣經濟景氣展望無法樂觀,國際智庫機構也認為,2017年臺灣經濟成長率保一就已是樂觀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