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綜合報導】「仇外」和「後真相」是最近線上英英字典Dictionary.com及Oxford Dictionary選出的2016年度關鍵字,而這兩個字所揭示的社會風氣,正是某種保護主義的陰鬱氛圍。政大國關中心美歐研究員嚴震生教授指出,正如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結果呈現的:在後真相的時代,大家不在乎真相,只在乎有沒有聽到自己想聽的話。
Dictionary.com 的聲明指出,「仇外」(xenophobia)包含兩個希臘字根:xénos代表「陌生人、外來者」,phóbos代表「恐懼、驚慌」。另外,xenophobia也是相對晚近的單字,直到19世紀才進入字典。
反多元、全球化
「仇外情緒代表本土主義(nativism)的上升,」嚴震生教授以美國為例指出,川普正是以煽動式演說(demagogue)燃起民眾醞釀許久的仇外情緒。自從歐巴馬以少數族裔身分當選美國總統,他的外交政策一直走多元包容、政治正確的路線,例如他以「穆斯林極端主義」代稱「穆斯林恐怖主義」,就讓許多民眾不滿。愈演愈烈的仇外情緒正是對於執政者、主流媒體的反撲。
至於亞洲是否也會受到這股仇外情緒的感染?嚴震生教授認為應該不會,因為許多亞洲國家的經濟體是「以出口為導向」且高度依賴外超,因此即便不喜歡外國人,也不至於釀成太嚴重的集體仇外氣氛。相對地,川普認為美國依賴內需即可,所以才不怕仇外情緒的渲染。
客觀事實不再重要
另一權威的Oxford Dictionary(牛津字典)則選出「後真相」(post-truth)形容今年的時代風向。牛津字典的報告解釋,「後真相」指的是在公共輿論形成的過程中,個人情緒及信仰變得比客觀事實重要。
被問及「後真相」和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多元詮釋」有何不同?嚴震生教授進一步解釋,80年代興起的後現代主義雖強調去中心化及多元詮釋,但各種詮釋還是在乎「真實」如何被詮釋。然而,在後真相時代中,大家「根本不在乎真相是什麼」。
以台灣為例,兩岸僵局的確造成我國經濟困境,但許多人卻不願意承認,而寧願相信「新南向政策」就足以撐起我們的經濟。至於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就算川普沒有正式否定,中國早晚會用盡手段阻擋台灣加入,但國內還是有很多人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這也是一種後真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