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成敗關鍵 學者:視中國形象

林佳楠 2016/11/23 16:17 點閱 11836 次
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認為「一帶一路」讓中國可確保石油進口不斷。(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認為「一帶一路」讓中國可確保石油進口不斷。(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一帶一路投射出北京的世界觀,」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如此指出,它的成敗與否端賴中國能否提升國際形象、負起區域發展的責任。高齡近90歲的文大董事長張鏡湖也特別出席,他強調,中國不僅透過該政策擴大其影響力,也在確保石油供應鏈不會斷。

由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一帶一路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研討會,23日上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研討會圍繞兩主題進行:上半場「一帶一路的策略與挑戰」由中國復旦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主持。近30位兩岸學者與會探討兩國區域政策的利弊,雖偶有不同意見,但皆能秉持專業客觀論辯。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分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號稱涵蓋60多國、全球2/3人口及3成GDP 。2015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一份《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其中強調一帶一路是「互尊互信、合作共贏、文明互鑒」之路。

戰略企圖

長期研究一帶一路的張家棟指出,該政策的層級屬於國家戰略倡議,主要目的有三:一、提高中國的話語權,改變過去由西方國家主導論述的狀況;二、調整中國經濟結構,讓內部與外部經濟發展取得平衡。

三、推動新型區域經濟一體化:再次強化歐亞大陸的重要性,並塑造新的國際生態。張家棟表示,連接歐亞大陸的中亞地區情勢混亂,也是國際社會的潛在問題,中國希望透過一帶一路政策,從經濟和人文層面提升該地區的發展和安全。他也強調,一帶一路沒有具體時程表,而是保持開放靈活的特質。

確認利害關係

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則認為,一帶一路不僅是戰略,還是中國的「政策工具」,藉此再確認與周邊國家的利害關係,看出誰要向它靠攏、誰要反對它。一帶一路因而被視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如同二戰後美國對西歐各國進行金援和重建的計劃。

張鏡湖則以原物料供應的觀點指出,一帶一路凸顯各國的資源交易。中國的石油產量遠小於消耗量,它必須確保中東石油的運輸路線不能斷。另一方面,川普說要限制中國商品進口,但是以航太工業的原物料「稀土」而言,美國依賴中國進口的比例極重,因此不可能拒絕中國。

中國的區域責任

雖然一帶一路投射出強烈的企圖心,但宏大的政策規模也浮現某些問題。「中國對於區域發展的責任是什麼?」楊昊認為,中國必須思考如何提升國際形象、祭出更優質的投資計畫,讓其他國家可以放心和它合作。東南亞國家畢竟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雖然強勢,但不一定可以面面俱到。

楊昊
(左起)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楊昊、中國復旦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