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層水看「藍金」夢醒了沒?(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11/15 13:55 點閱 1668 次
2013年8月新開幕的「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使台肥集團從傳統產業走向休閒觀光產業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經濟部主導的工程卻是一波三折。(photo by google image)
2013年8月新開幕的「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使台肥集團從傳統產業走向休閒觀光產業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經濟部主導的工程卻是一波三折。(photo by google image)

媒體報導,經濟部投資近7億元設立的「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屬於馬前總統「愛台12項建設」的計畫,迄今仍抽不到海洋深層水,有意投入企業紛紛退出,研發中心也人去樓空。如今,水利署又要斥資1.4億元重新布管,是否該繼續施工,蔡政府應該要審慎檢討評估並究責。

在陸地大量沙漠化以及飲用水不斷被污染的情況下,潔淨水供應將成為21世紀人類即待解決的難題,被喻為是下一個石油,而台灣四面環海,如何善用水資源(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發電、深層海水開發等)對列為缺水風險高、以及九成能源仰賴進口的台灣更具意義。

深層水是藍金產業

由於深層海水具有低溫、清澈乾淨、少病原菌、高營養鹽與礦物質等特性,具有開發利用的潛力,被視為未來在全球暖化下,重要能源開發(如海洋溫差發電等)與水資源運用的寶貴資產,國外早在半世紀前就投入相關的研究(包括發電、飲料、製藥、養殖、化妝品及觀光休閒等),並設置專門研發機構,日本政府更是積極將深層海水產業化,曾藉此創造千億元以上產值。

受到日本深層海洋水產業發展的鼓舞,台灣相關部會在未經完備調查評估(如海底環境、水文、海況等調查)下就把它視為「藍金產業」大肆宣傳,更列入馬英九愛台12項建設之一。

期間,雖然有學界人士與環保團體提出質疑聲音,明白指出黑潮水根本沒有靠近花蓮和台東業者佈管的岸邊,但是政府部門仍興致勃勃要在東部地區進行深層海水開發並畫下諸多大餅,如每年可創造800億元新台幣的產值、將能夠帶動台東在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相關新聞報導一度炒得沸沸揚揚,讓缺乏就業機會與重大建設的東部地區民眾充滿期待。

工程一波三折

然而多年過去,這股藍金熱潮似乎未能持續,雖然花蓮地區三家私人公司已經成功取到海水並進行規模生產各類成品(如包裝水、機能水、海鹽、海藻等),但是重頭戲由經濟部主導並投入6.8億元,於98年動工興建的「深層海水低溫利用及多目標技術研發模廠」工程卻一波三折。

當初宣稱台灣東部地處陸棚邊緣,佈管取水容易,竟然抽不到深層海水(日本同樣處於颱風與地震帶,所設置的取水設施,尚未發生類似情況),工程一再延宕,深層海水無法穩定取得,遑論後續深層海水產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不僅預期發展水產、農業高科技產業的想法落空,也嚴重影響到我國東部深層海水產業發展前景,還遭到監察院糾正,外界批評聲浪四起。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先前規劃是否有缺失?施工能力與品質如何?沉沒成本(Sunk cost)是否過高?有何因應對策?…

在相關研討會曾羅列諸多問題包括:基礎研究不足、基本技術不夠、專業人才缺乏、政府部門錯置、監督功能失靈、整合機制從缺等等,令人對該國家級建設品質感到憂心。對此,馬前政府均未對外清楚說明,更別談有任何人為此負起應有的責任。眼看人民辛苦納稅的錢就這樣打水漂了,蔡政府要不要繼續浪費民脂民膏必須要想清楚,而原本台東人所渴望已久的藍金夢恐怕就此幻滅,誰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