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鰻魚復育 應改弦更張 (郭金泉、杜宇 )

醒報編輯部 2016/11/08 19:05 點閱 1842 次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漁民冒著寒冷的黑夜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搏命捕撈鰻線,為部分沿岸漁民主要的經濟來源。(photo by 網路截圖)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漁民冒著寒冷的黑夜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搏命捕撈鰻線,為部分沿岸漁民主要的經濟來源。(photo by 網路截圖)

據國內媒體報導,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日前於蘭陽溪河口,放流500公斤亞成鰻,以利復育鰻苗,其實這樣的放流方式與做法並無實質效益,應審慎為之避免浪費。

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為國內重要的淡水高經濟養殖魚種,是現今所有養殖魚類中,需要完全倚賴野生種苗的魚種之一,全球除了日本已完成日本鰻的完全養殖,但還無法達到商業化規模生產種苗。

目前國內養殖所使用的日本鰻魚種苗來源全靠天然採捕,每年11月至翌年2月,漁民冒著寒冷的黑夜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搏命捕撈鰻線,為部分沿岸漁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有人稱鰻線是「水中黃金」、「窮人的壓歲錢」。

鰻魚資源數量銳減

然而好景不常,1970年代以降,日本鰻的產量開始持續下滑,隨後歐洲鰻(1980年代)、美洲鰻(1985年代)資源量也都接續急遽下降,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簡稱IUCN)將日本鰻以及美洲鰻列入紅皮書的瀕危物種。

因為鰻魚需降海洄游,台灣研究者主張利用鰻魚降海產卵之特性,放流經賀爾蒙處理的人工養殖種鰻,希望藉以復育鰻魚的資源。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1976年起,迄今已陸續執行了60次的人工養殖種鰻放流(總計約13多萬尾)。放流地點由公海到改為在河川淡水棲地(2003年起),問題是台灣歷年來捕獲鰻線的數量並未見改善,雖然偶而短暫衝高現象,然而整體趨勢仍呈現下滑,卻未見主其事研究者提出專業的檢討報告。

投注經費未見成效

國家每年花費人力經費放流成鰻或亞成鰻的最大問題在於「是否有效」;直言之,在尚未建立識別野生魚與放流魚的技術,且放流後的鰻魚是否正常成長、是否能到達北馬里亞納群島產卵場都無法推測。

日本學者亦承認,對鰻魚放流效果及其對既有生態系之影響均不了解,無法確實掌握鰻魚親魚之資源量,連放流之實際成果都沒有辦法掌握,我國政府實不能再盲目放流。

再者,放流可能帶來全體鰻魚的惡性影響;從天然河川中採集到的鰻魚雌魚比率較多的情況較為普遍,而一般養鰻場在高密度的環境下飼育培育的鰻魚以雄性佔多數(>90%),雌魚所佔的比例非常低,在性別比偏差的形況下,可想見全體卵的總數會偏少,後代的數量亦會減少,反不利資源的復原。

盲目流放不利生態

還有盲目放流對淡水生態系也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鰻魚屬捕食者,在淡水生態系的食物網內屬於最高位階者,繼續放流身為捕食者的鰻魚,可能造成現有生態系失衡,先前鰻魚數量的減少可能對淡水生態系已造成惡化。

如今鰻魚的放流可能加重對河川或湖沼生態系的打擊,對於鰻魚的資源回復會變得更加困難,對此相關機構及研究人員有必要進行科學評估。

當前日本鰻減少的速度比消費量增加的速度還要快,而根據科學基礎設定鰻苗入池總量,鰻苗流通的透明化、嚴禁鰻苗走私、鰻苗捕撈許可制與申報制等才是有效管理對策。

僅憑人工放流並無法實現資源恢復的目標,尤其在對放流物種生物、生態學特性瞭解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盲目實施人工增殖放流,無異緣木求魚徒勞無功。須因地制宜,制定並實施與人工放流配套的相應管理措施例如棲地保育、防治污染、避免過漁、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別做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