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勞動環境 讓人人有工作(居隱)

居隱 / 社工師 2016/11/02 16:03 點閱 1447 次
若能從教育及就業服務體系調整,讓有志、適合其他就業模式的人,準備好從事相關工作,便可達到充分就業。(photo by 新竹市職訓教育協會)
若能從教育及就業服務體系調整,讓有志、適合其他就業模式的人,準備好從事相關工作,便可達到充分就業。(photo by 新竹市職訓教育協會)

這些年,不少台灣民眾擔心勞動環境、薪資這類勞動條件惡化,即使有工會罷工爭取權益,但有更多民眾不知如何、也不敢採取積極行動,開始懷疑工作有意義嗎?甚至有怠工、不願找工作這類職涯發展問題產生。

恰巧前年底,筆者參加廣青基金會舉辦的「圓缺之間」身心障礙影展,欣賞日本紀錄片《工作的意義》後,得到一些啟示。

內容提到精神障礙的主角,到京都的「溫馨屋」法式料理餐廳工作,跟其他身心障礙同事一起整理餐廳環境,及招待用餐的客人。他在工作中除得到薪資收入,也找到工作的意義,積極發揮領導能力,帶領其他同事完成工作,還結識現任妻子,順利成家立業。

「溫馨屋」老闆接受訪問時提到成立這家餐廳原因,是鼓勵身心障礙朋友透過工作,跟其他民眾自然互動,增進社會參與維持身心功能。老闆也提到,有次看某位身心障礙員工領薪資後,能自行付錢買褲子,發現身心障礙朋友如能從工作中得到夠多薪資,就會對未來有希望。

台灣社會除擔心勞動條件惡化,也期待發展對員工友善企業,或許企業老闆及關心勞動權益的人,可這樣做:

一、依關鍵績效調整工作:很多工作真正關鍵績效,不是在辦公室「坐好坐滿」而已,而是該做的事「做好做滿」才對,所以該聰明工作,善用科技、調整標準作業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準確程度,讓員工盡可能準時下班,在適當工作環境做出適當績效。

二、開發多樣就業模式:現代社會除在官方或民間單位辦公室上班,也有人在家工作,或從事自由工作及其他就業模式。

只是現代教育、就業服務體系,主要培養進辦公室、工廠工作的上班族,較少教導如何提升自我專業能力、規劃生活模式及其他方面,從事其他就業模式,期待教育及就業服務體系能調整,讓有志、適合其他就業模式的人,準備好從事相關工作,達到充分就業。

三、善用就業服務、員工協助方案:很多人因個人身心狀態、家庭因素或其他原因,不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也受限於這些因素,影響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