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社會企業? 學子海外實地見習

林佳楠 2016/10/23 18:38 點閱 10424 次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認為,社會企業最注重的是企業責任和永續精神。(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認為,社會企業最注重的是企業責任和永續精神。(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誰說務農一定要有大片土地?自家後院就可以!」這是台灣學生到美國參訪社會企業所學到的事。教育部今年7月舉辦「國際組織及社會企業研習團」,60位大學生前往美、英、德進行為期20天的研習。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說,社會企業注重解決問題和永續經營;身為世界公民,必須不分國界,幫助他人解決各種疑難問題。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3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中心舉辦「105年社會企業創新沙龍」,學員興奮發表在國外大開眼界的見習心得。曾競逐「霍特獎」的陳建合,也受邀分享將「蚯蚓堆肥」變成貧民窟「紅金」的提案心得。現場更請學生討論國內的社會問題,嘗試提出新創企劃。

解決「不滿足」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表示,社會企業注重的不是營利,而是解決社會的「不滿足」,並且要把解決方法與大家分享,因為「讓好事延續才是真的好事。」他舉例,美國有家眼鏡商祭出「買一副、捐一副」(Buy a pair, give a pair)的計畫,他們與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不但捐贈眼鏡,還訓練當地志工宣導與視力相關的健康資訊。

英國團成員之一的胡家瑜,在倫敦幫忙販賣「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體會到在街頭營生的困難。觀察街友在繁華街頭受到的冷眼對待,也讓她想到「這本雜誌是否只能靠同情心銷售?」、「雜誌是否可能電子化?」等問題。另外,英國團也參訪了「Lingo Flamingo」, 這所由監獄改建成的社會企業,專門提供老年人語言學習等課程。

勇於反省歷史錯誤

德國團則走訪柏林、漢堡、佛萊堡等城市。學員彭資涵說,此行看到德國的博物館和公共空間,處處彰顯反省歷史錯誤的決心,讓她感慨,「為何台灣反而把錯事都掩蓋起來?」她說,德國是產生歌德、巴哈的文化沃土,但也是當年納粹極權政治的大本營;在德國各地都可看到向受難者致敬的紀念碑和地磚,這也引發團員們深思,「如果不在乎歷史,還有什麼資格活著?」

蚯蚓糞 變紅金

曾以蚯蚓堆肥計畫競逐柯林頓計畫「霍特獎」的陳建合,當初參賽計畫是將蚯蚓糞肥變成墨西哥貧民窟的「紅金」。這是他向台南阿嬤取經的在地技術,只有10位阿嬤的工廠,每月卻能創造百萬營業額。雖然最後沒有得到有商界諾貝爾之稱的霍特獎,但此提案還是引起許多企業關注。

9月中社企提案比賽的得獎名單也於現場揭曉。英國團以改善農產品經銷的「FruTank」得到冠軍;德國團則以「好室DOMO」帳篷銷售企劃得到人氣獎。欲知教育部社企研習課程的更多資訊,可上教育部《iYouth青年國際夢平台》查詢。

青年提案
學員在現場分享團隊的社企提案,講者與聽者眼睛都發亮。(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